城市化是在空间上解决人、地、房、产问题,这个产是产业。如果这四个字很好地融到一起去,应该说下一程就看得相对清楚一点。
4月24日,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杜平做客【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第2期(新华网思客讲堂),与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一起,就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机遇展开跨界对话。以下为杜平的发言摘录:
今天,我们讨论城市化下一程问题,有几个关键词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密度问题,高密度建筑和低密度环境,所以是紧凑型;第二个是便利,要使人民感到很便利,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第三个是人为什么会去大城市?为什么大家有恨城市的时候,但是还有爱,所以大家都跑起来了;第四个就是地票制度,这两年引起大家越来越多的争议,这也是从实际调查入手,看到了实际效果;第五个讲到文化艺术,用了一个词叫“城市事业家”,就是这个城市有一批人有钱有闲,才能做城市事业家,要大批涌现出来;最后谈到体制改革。我觉得这可以呼应到周其仁老师一开始谈到的改革开放,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活”字。我们大家都希望下一程活起来,但是这个活起来是螺旋式的上升,是再次活起来。
作为规划专家,我在国家计委、发改委待过,做过几百个规划,做规划是有点专,但是有些效果不太好,就城镇化和区域经验而言,都有很多问题。
周其仁老师勾勒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时,他谈到了产权界定与制度设计或者说制度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产权制度变迁的第一个层次是产权要界定。我们从大公无私的阶段进入到改革开放,一定要产权界定,我们把产权分成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现在还有混合的,这就是产权界定。界定清楚以后,中国走了一条自己的路,就是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试,试什么?就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权是一个立体概念,我记得周老师讲过的话,一个理想的产权制度是什么概念?就是所有权、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明确的或者可以自由交易的权,叫交易权。所以两权分离以后,使得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好,人们社会生活也好,发生了极大变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产权要进入交易,这是市场化的根本要求。交易有市场定价、政府定价、协议定价,还有一个大家深恶痛绝的叫灰色定价或者黑市价格,这就可以引申到城市化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农用地或者建设用地的定价问题,或者说它的交易以及价格形成问题。
我自己认为城市化是在空间上解决人、地、房、产问题,这个产是产业。如果这四个字很好地融到一起去,应该说下一程就看得相对清楚一点。过去这四个字都很分离,社会财富没有达到最优的概念,同时有很多浪费、包袱,现在带来很多问题。
人的问题应该是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和房、就业有关,收入是他的基本支撑。来自城市的人口有自己的劳动收入,来自农业、转移人口的,我们就要合理地把他的土地上享有的权益作为收入支撑;地的问题就是交易设计,是规划和用途管制问题,就是受益人一定要得到保障,而这个保障来源不仅仅是政府一家,还要有土地信托、公有制,土地信托也可以作为一种保障;房的问题就不再说了,我非常欣赏冯仑先生谈到的几个大白话,实际上是把房的问题,地段、区位、价格、密度、保障、文化这些都联系起来了;最后一个产的问题就不再说了,因为没有产业,城市就没有意义。
最后,我希望谈一点规划问题。我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国家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规划,在实践当中没有达到完全的预期效果,或者说只是达到了部分,有些还是南辕北辙。所以在新一轮的制度设计里,对城市化应有一些新的思路。
第一,这一轮规划的根本宗旨就是解决人有居、业有岗、闲有乐。我们只要把这九个字牢牢记在心里,城市的很多问题都会潜移默化之中解决。
第二,中央的目标已经明确,就是解决绿色的发展、低碳的发展。
第三,就是建设理念。我很同意两位周其仁和冯仑两位大师谈到的紧凑型或者中密度、高密度型城市,立体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冯仑先生的两本书,我在飞机上看完了,语言很舒服,对立体城市虽然描述得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着经济规律。
第四,规划要解决制度设计或者路径创新问题。城市建设要人民建、人民享受,所有人都要分担,特别是对于农业人口而言,应该对农业转移人口有分担机制。农用地和城市用地统一交易市场要同步形成。此外,解决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用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 ”城市建设、“互联网 ”城市管理诸如此类的。虽然感觉是包罗万象的东西,但是对于精明的投资者来说,在包罗万象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