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第3期,王湘穗:世界大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对当今世界的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所谓“世界大势”,指的是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如果我们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世界大势在空间上覆盖整个世界,在时间上覆盖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世界大势的认知帮助我们思索人类社会从何而来、现状如何、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一超独大”的美国发展模式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中国应如何依据自身的力量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2015年4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湘穗教授做客北大国发院朗润园,在“朗润·中信书院”第十一期暨“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第三期的活动中,做了题为《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的精彩演讲,分享了他对于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国战略选择的研判。王湘穗教授指点江山,讲述大国沉浮,通过借助理论框架、历史经验,以及对现实世界局势的研判,王教授得出了未来的世界乃是“天下三分”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在此国际格局中,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王湘穗,退役空军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主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
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历程
我们今日不断谈及的“全球化”,指的是分布在各地域的人类通过彼此间长期的交易、交往、交流活动,逐步交融走向全球人类社会的长期趋势。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沃勒斯坦、阿明、阿瑞吉、弗兰克等人曾提出“世界体系”的理论框架,力图以百年周期为尺度,在世界范围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明等层面进行考察。得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重要结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前的世界,其文明起源是点状的,而从16世纪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伊始,世界各地的交流愈加频繁,世界历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等时期。历史学家阿瑞吉将其分为四个百年周期,即16世纪以海外拓殖为目标的西班牙周期,17世纪以资本扩张为特点的荷兰周期,19世纪大工业时代的英国周期以及20世纪以美国走上第一强国之路为标志的美国周期。
通过综合理论、历史和现实,王湘穗教授颇为形象地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概括美国百年周期的不同阶段,特别强调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美国经济转入了“退行期”——目前美国经济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诸如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质量、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均存在恶化的趋势。而这场危机的结果则代表着美式全球化体系的终结,美国“一超独大”的格局正在变化,当今世界经济秩序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这些变化均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可错失的机遇。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应把握时代脉搏,顺势而为。
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天下三分
王湘穗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的研判是“美国之后无霸主”,并且国家体系式微,即由单一国家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过时,未来将是多极化世界,多元文明的世界。未来世界的基本发展趋势是走向天下三分,即形成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经济圈。具体而言,则是从一超到两洋,再到三圈——从前是美国一超独大,经过一个过渡期后变为两洋格局,现在则正在向三圈过渡,世界将走向多极化。
随着以美国主导的世界资本体系的终结,全球化将进入一个退潮期。所谓退潮,是指世界将从倡导和推进全球经济分工,全球产业链,全球价值链,全球贸易体系,全球货币体系,全球政治协商与协作,全球安全框架,全球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的趋势中转向,各国及各地区在经济、政治与安全事务中,更多地依赖自身,而不是依赖全球合作。具体到这一次的全球化退潮,则是指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失去了维持运行下去的力量,将会出现“去中心化”或多中心的世界。
王湘穗教授指出,未来世界的大趋势是全球力量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体系发展的多元化,这不仅表现在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多极化,也包括发展路径和模式上的多样化。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不仅是欧美的西方文明,还包括中华文明、欧亚文明、伊斯兰文明等。这些文明将成为世界体系中平等的一元。王教授认为,从一超独霸到两洋格局,再到三大经济圈,这是世界大势,中国应该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多极化,而不是幻想着自己去做老大。
中国的选择:区域共同体战略
所谓战略,即运用力量实现目标的方式。战略的三要素为目标、力量、方式(手段)。目标要根据大势和力量来确定,继而确定战略手段。王湘穗教授基于美式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世界未来将形成若干个经济圈的世界格局判断,认为中国应推进共同体建设。推进区域共同体建设,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战略判断与选择。只有在共同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巩固的经济圈和安全区,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的大战略是“泛亚区域共同体”战略。所谓“泛亚区域共同体”战略,就是在亚欧非大陆区域建立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组织,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泛亚共同体”是一个超越国际体系的合作方式,是要以合作方式解决区域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问题。共同体模式超越了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同盟,占有道义高度,更符合当下与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这是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是推进区域共同体的主要手段。推进“共同体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自立”,二是“合作”。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成为世界体系中的平等一员,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一极,不可或缺的是清醒的主体意识,自立自强的自信心。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学会与其他民族、国家和文明共处。尤其在当今面对着诸如环境、气候等人类共同的全球性大问题的时候,仅靠单一文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仰赖多文明的生存智慧。因此,各民族、国家与文明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利益分享。要尊崇文明多样性原则,尊重世界各国,开展全球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之中,中国不要试图当老大,而要守己一元,安于一极;自立而不自闭,更不能自傲;合作而不失本。要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乐于为人类做更大、更多的贡献。中国的路径选择,不能选择传统的替代模式,即不能选择替代美国成为世界新霸权的模式,而是应在多重局限下,做出利害相权的选择。只有坚持上述原则,才能有利于推进共同体的建设,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