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尽可能说清楚这件事,我们把绿色建筑的一些基本情况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我们通常说的“绿色建筑”定义,包括依据中国绿标、美国leed、英国breeam、德国dgnb等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造,并且通过标准认证的建筑。绿色建筑能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成为我国大力推广的重点。制约绿色建筑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的造价要高(绿色建筑平均增加额外的费用大约为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比传统建筑高5%-10%),融资成本也相应提高。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壁垒,尽管绿色建筑好处多多,但是光靠市场是无法推动的。我国的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住建部、发改委曾经推动出台的退税激励政策,个别地区出台的奖励政策,比如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就出台了给获得美国leed认证的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0元人民币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的覆盖面、科学性以及力度都受到诸多限制,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除了资金的投入外,发达国家通常采用nqi(国家质量基础)的方式来实施,就是政府推动利益相关方制定更高的标准,委托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进行评价,政府采信第三方机构的结果,比如奥地利环境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建筑能耗进行检测和认证,只有符合要求拿到证书的建筑物才能够上市交易或者租赁,在政府的引导下,迅速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市场,从2010年开始,对传统建筑物维护结构、供暖、供电、电梯、照明等专业的改造和服务市场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在维也纳,很多建筑物已经达到了接近零能耗的水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产业政策加上企业创新的良好实践案例。
两位大师都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以我们目前的学识实在不敢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价。但是我尝试着用两位大师的观点去思考一些存在的问题,看看能否有突破。笔者在建筑行业工作20多年,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行业。建筑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迅猛,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投资、大建设,中国的建筑资产总值已经在2015年达到47.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将于2025年达到美国的两倍。地产及建筑行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40%,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8%,我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比如我们的新建建筑能耗水平比欧洲高6倍。
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每天都有新建成的高能耗房屋投入使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产业政策失败导致的,但是我们接下来又能怎么办呢?如果用自由市场的理论,这件事政府完全不用去管,那么这么多年以来,这些高能耗的房屋就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比如居民住宅已经卖给了个人,每家每户拥有独立产权,这些家庭完全没有去改造房屋、降低能耗的意愿,也不具备进行房屋改造的能力。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市场,自然没有很多人愿意去投资这个行业,也没有创新技术的产生,就形成了现在建筑节能服务行业从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今年张维迎教授曾多次给我们dps班上课,很多的观点我都觉得是非常受用的,他强烈的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辩论会上更是有备而来,观点明确而犀利,正如主持辩论会的黄益平教授(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所言,维迎教授有“后发优势”,由于辩论会现场是林毅夫教授先发言,后发言的自然是目标明确。他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不可以被预测的”等很多观点都是正确的,他在给我们讲博弈论课程时,讲了“大猩猩和人类的区别有多少”?从基因学角度来看,只有1%,谈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像大自然生物界的基因突变一样不可预测,但又难能可贵。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是这些创新,而政府不应该给这些创新的发生设置障碍,政府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保障人的自由和产权。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价格“双轨制”,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他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他的很多观点也引发诸多争议,包括此次与林老师的辩论主题,他的观点就是产业政策注定失败。万众瞩目的产业政策大辩论昨天在朗润园的万众楼拉开帷幕,主角是我们的两位老师,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两位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又同时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正如林老师在辩论开篇时所言,他和维迎教授是好朋友,但同时又是治学严谨的人,学术上的分歧和争辩由来已久。我在国发院微信公众号的留言中写到:“期待两位大师的精彩观点,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辩论必将载入史册”。北大国发院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已然领风气之先。
林毅夫老师的核心观点,是他一直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即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有为政府应该着力发挥作用,通过产业政策,因势利导,以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从2004年开始在北大国发院读书,那时候林老师的观点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他最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胆乐观预测说实话我们开始也不敢相信,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直到他到世界银行做首席经济学家,对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各类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并在今年4月份正式发布了以此为框架的研究报告,也宣告中国经济学家在世界经济学发展史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学派,铸就了林老师一代宗师的地位,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历程中,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按照林老师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国家应该瞄准比自己人均gdp高两倍左右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势必带来劳动力和其他成本的提高,逐渐就会失去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林老师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基础研究投入应该由国家来做,以美国为例,这部分的投入95%是没有收益的,这部分如果让企业投,企业就不会有利润。所以政府应该做好基础研发投入,另外就是要搞好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更好的去发展。这些因势利导的理论框架,可以很好的指导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定产业政策,就像中国的不同省份差异很大,不同的行业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解决产能过剩以及转型升级的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或者简单的补贴方式,都很难推动绿色建筑市场的有效发展。中国已经签署《巴黎协议》,而且已经开始实施。各国将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的应对方式,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于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当前中国经济的能源供给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88.6%。按照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5%计算,2030年经济总量将翻一番,碳排放量将达到159.5亿吨,而这其中建筑业带来的碳排放量将达到36%。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将遇到非常大的挑战。
从实际面临的挑战来看,有学者已经提出,不出两年,碳排放指标就会变成各级政府的考核硬指标,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一种方式是被动的应对,一种方式是主动出击。中国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相关建议,以此来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绿色金融的创新,为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解决思路就是通过绿色金融的产业政策设计,为绿色建筑提供持续的资金,形成有效市场。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产业政策未必就是补贴。目前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就是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的不匹配,包括在需求、规模、收益、信用、标准、技术、计量、认证等方面存在的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投入。从政府、金融机构、项目业主、建筑商、地产商等不同利益相关方都有良好的愿望去推动这件事。目前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就是政府应该有效运用nqi(国家质量基础)的机制,政府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企业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备融资租赁模式对绿色建筑或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融资,特别是通过ppp模式构建城市级或者行业级绿色建筑实施平台,解决绿色金融融投资方式创新与项目实施方式创新的有效匹配,通过合理的融资策略可以使绿色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匹配,促进绿色建筑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为传统建筑业转型提供一个新的广阔市场。
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充分运用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发扬企业家精神,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营方式,用建筑工业化方式改造传统行业,通过创新带来更加低碳、和绿色的产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