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朴人分析了新三板6000多家公司,披露了27个行业的研究心得。有人问为什么没谈互联网?老拙就来聊一聊。
下笔之前,先说两件不相干的事儿。
果贱伤农。拙朴的微信群中,@风雨过后号召大家吃苹果。过去烟台的苹果地头价每斤3块,今年却只有5毛。远在杭州的@小文子回复,她那里每斤8元,与地头差价16倍。
药价虚高。无独有偶,同学们开研讨会,说到”六味地黄丸“的价格。药店一瓶15元,出厂价却只有2元,差价7.5倍。
一、先说果贱伤农
拙友@南山客说苹果价格虚高有原因: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流通费用高;三是进入门槛高。这些的确是推高苹果价格的原因。公开数据,中国社会化物流成本占gdp约17.8%,可我们整个制造业的利润占比都没有这么多。相比欧美,我们占比高出约10%。但另一个问题是:煤炭也存在物流和流通成本,终端价为什么高不起来?
果农的售价,只能是苹果本身。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约束下,大规模苹果种植相当困难。小农小户,产量不多,没钱建渠道,没钱打品牌,也没有议价力,所以他们销售价格,只包括苹果本身,甚至连包装的价值都不会有。
苹果的供给,却相当刚性。嫁接的苹果树,一般三年结果。也就是说,2016年结下果,最晚也要在2013年种下因。今天的价跌,恰恰是三年前价涨的结果。三年的汗水与期待,此刻却成了高昂的转换成本,除非果农们含泪砍树,否则苹果的供给量短时间不会降下来,价格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也上不去。
任何终端价格,都是与消费者博弈的结果。说零售商只想着卖最高价,并不准确。零售商决定卖价时,一定不是边际收益最大化的价格,而是能使他总收益最大化的价格。今早从批发市场进20斤苹果,每斤卖20元,只能卖掉5斤,总收入100元。但如果每斤卖10元,就能卖掉全部,总收入200元。零售商的定价策略,是通过与消费者的价格博弈,来找到一个销量与价格的最佳搭配,从而使自己的总收益最大。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说零售商在赚黑心钱,他们的卖价,是由消费者定下来的。
零售商与渠道商也同样存在价格博弈。零售商显然是价格的第一个接受者,因为他最知道需求的价格弹性在哪里,尽管他不会,也不需要用公式来计算价格。他会用与消费者一样的策略,来压榨渠道:你批发价高,我就少进一些,因为不好卖;你批发价低,我就多进一些,因为卖得多。渠道商追求的,同样是总收益最大化,他们也需要在销量和价格中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说物流商或批发商在赚黑心钱,他们不过是在既定的高成本环境下,与零售商讨价还价。
小文子能接受的价格,就是零售商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小文子买了8元一斤的苹果,说明在这个价格上,她的需求是存在的。或许到了每斤10元,她的需求就会减少,再到每斤20元,需求就会消失。之所以说是在这个价格上的需求消失,是因为@小文子选择的是不接受这个价格,而不是不吃苹果。她可以再跑远一点,比如直接去批发市场发现更低的价格。不要以为零售商不想把苹果降到每斤7元,但前提是在这个价格上,需求量增长带来的收益能超过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从而使自己的总收益最大化。也正是因为即便降到了每斤7元或者6元,销量的增长幅度较小,他们才会把自己的价格定在每斤8元,而不是7元。批发市场为什么价格低,不就是因为销量更大么?
谁能做到总收益最大化下的价格最低?啰嗦这么多,是要表达一点:卖方追求的是总收益最大,而不是价格最高。如果我们强行让他们降价,他们会转而选择卖菠萝。我们让零售商去倒逼渠道商降价怎么样?渠道商大可以选择拉煤,而不是苹果。因此,既想让产业链上的各方收益最大化,又要让他们把价格降下来,最好的方法,恐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突破地域限制,让他们的销量更大。不仅可以在北京卖,也可以在河北卖,在上海卖,甚至在广东卖。只要能通过销量的扩大来最大化收益,他们就不再单纯追求边际收益的最大化。
二、再说药价虚高
药价虚高与果贱伤农,说的都是生产端与零售端价差过大,成因相似,也略有不同。
药品的需求不产生于病患,也不用病患买单。药品的采购清单,来自一张张处方,而这处方,是由医生开具,社保买单,病人服用。有社保的人,不太关心药的价格,他们更关心药的效果,特别当它攸关生命。关心价格的是社保局和发改委,但无论多么尽心,制定多么详尽的报销规则和药价管制,他们最终都会发现廉价药,如青霉素和感冒通,越来越少,药费却越来越高。
药店可不是说开就开的。北京为例,要求药店之间,距离不得低于350米。这样一家医院大门两边,只能有两家药店。据说一家南方的医药连锁要在北京开药房,甚至晚上要拿尺子去测量距离。中国的药店数量,与社区蔬果摊数量没什么区别,4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1.5万家,医药连锁企业3600家。美国的药品销售额占全世界40%以上,但全国医药批发企业也只有75家,其中前三家市场占有率96%。在中国这样一个小而散的低竞争市场,每家药店的销量有限,药品恰恰又缺乏需求弹性,为了最大化总收益,药店总是尽可能把价格定在最高限。
影响药价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以药养医,如招投标制度,如医药流通限制等等。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是谁制造了需求,又是谁在为这些需求买单。如果受益者不必为自己的收益支付成本,你可以想象出现什么价格都不会令人惊奇。
三、用“互联网 ”打破这个体系如何?
前面谈了那么多,不过是要说,不要指责零售商、渠道商或者物流商们贪心,他们给出的价格,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如果哪天出了意外事件,比如毒苹果,消费者会立即降低对苹果的需求,原来的价格闪电崩塌。但拙友@南山客说得对,中国这种一批、二批,直至无数批的层层代理与分销体制,显然极大增加了我们的交易成本,削减了各方福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手段,来压扁这个复杂的流通链条,让它更简单。
凡生产端与零售端差价过大的,都会引来电商革命。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销售的边界限制。只要配送跟得上,你的销售可以远达新疆西藏。获取同样的总收益,电商企业可以通过降价来不断扩大销量,而传统企业却只能在销量既定的情况下拼命维护价格。什么行业渠道的利润大,什么行业就会首先引来这些电商企业的蜂拥。为什么中国一夜之间冒出上千家生鲜电商与医药电商,原因正在于此。
一根针,顶破天。中国一夜之间,冒出了4000家生鲜电商,但盈利的不到1%,原因是选品、分拣、包装、物流环节的损耗太大,物流成本太高。有些聪明的电商,会挑出那些流通链条最长,中间差价也最大的商品,只做它,做精它。所以,直接从原产地进口的澳洲牛肉,阿根廷龙虾,泰国榴梿,千里之外坐轮船,乘飞机,过海关,经冷链送到了高净值人群的餐桌。价格低于超市,少了品管压力,降了存货成本,筛出了高端客户,还能够赚钱而不是烧钱。做好了这一个品类,再做下一个品类,只要能把复杂的流通环节变简单。
有完善渠道物流的企业,更有先机。不仅互联网人,几乎每一个传统的渠道商,都看到了线上线下o2o的机遇。但有了电商,一切就完美了吗?没有。京东的快递一天4送,高峰期一天5送,才可把每单的物流成本降至5元。如果送的是生鲜,相信即便京东也要每单8元以上。得物流者,才可得电商之天下。全国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一年销售400亿。老拙参观过它北京的物流中心,完全自动化,效率极高,但其净利润率也才1%。任何医药电商,除非你选择与它合作,否则极难匹敌。
起码在生鲜和医药上,2b远胜于2c。我们可以在互联网 医药上,复制嘀嘀打车的成功吗?有同学断言,不会。因为医药的消费频率,远低于打车。一般人一年需求只有2-3次,老病号自己有成熟的购买渠道。因此能送达北京大小药店,而不是送药到家,显然是目前更经济和成本最低的选择。生鲜虽然消费频率高,但价值低,高损耗,北京每单生鲜的物流成本高达40元,这样送到家的大白菜,怎叫人吃得下?把大量人力铺在或低频率,或高损耗的最后一公里上,成本显然高得不可想象。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快药“,”**到家“的举步维艰。
规模远胜于品牌。有些生鲜电商,产品极大众,图片极精致,故事极梦幻,品相极完美,价格极高端。不为别的,不如此,覆盖不住物流成本。不要搞错,你的真正客户,不是所谓“有品质的家庭”,而是“有品质家庭里的品质女人”,她们追求品质,但更追求“性价比最高的”生活品质。这些生鲜电商,其实与小区里的果蔬贩没区别:销量既定,就用最高的价格来追求最大化总收益。但互联网要做的,却是用无边界的销量最大化,来清除落后行业的效率损失,达到所有人效用的增加。一句话,规模远胜价格。但规模应该从哪里开始?唯京、沪、深三地。老拙不知道还有其它哪个地方,能够在单位区域内,用足够的需求来摊薄每单的物流成本。
不仅是生鲜,也不仅是医药,互联网还可以“ ”许多行业。但老拙坚信,互联网首先应该“ ”的,是那些分散的、落后的、低效的,甚至还存在极大扭曲的行业。这些行业,不用互联网,现有的手段打不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