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mba学生大使介绍:于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9级北大-ucl mba 项目在职班学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航信”)任职,16年从业经历。目前担任信息服务部总经理,此前分别担任青岛公司副总经理和新疆公司总经理。
于博说,人总要有一些变化,不能长期都处在同一个状态。这是他选择读mba最重要的原因。
被动?主动!人总要有点变化
2004年,于博本科毕业。回想起当时,只投递了一份简历就拿到了offer,没问具体工作、没问多少薪资、没问户口问题,“稀里糊涂”就走进了中国航信。却没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于博往后十余年的职业路。
“坦白来讲,当时没有太多的职业规划,就是凭着平台对我的吸引力吧。”于博说。
最初在中国航信时,因为本科专业以及对技术的兴趣,于博主要在技术岗工作,负责软件产品的代码编写、架构设计和审核等。2005年,当电子商务开始快速发展时,公司在短短两年间实现了百分之百电子客票业务。与此同时,于博开始转做业务,开始接触偏产品相关的工作。工作中,于博曾参与了中国的航空公司加入了航空国际联盟组织的项目,帮助公司真正实现了与国际化接轨。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由于对国际标准认知不足,经验有限,公司内部一度压力很大,最终经过3年时间,得以顺利完成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于博开始负责国际业务产品线。
2010年,于博竞聘管理层被调往青岛,后来从青岛到新疆。一路走来,这16年,从技术型,到业务型,再到管理型,于博坦言,大部分时候自己都算是“被动”的。
“对我个人来讲,做点事儿的想法会比较纯粹。再加上公司业务在全球排名前三,又属于国内专属服务,所以基于这个平台做的任何事情或业务创新都能够引起行业波动,影响很多人。比如电子客票,改变了大家的购票习惯和乘机习惯,大大提升了乘客的乘机效率,也为乘客节省了很多时间。所以我一直觉得选择这个平台没错。”于博说。
不是没有过困难。于博坦言,当时因为对标国际业务,自己不是英语出身,所以那几年会报很多语言学习班,不断巩固英语技能。“当你表达能力有限,在参加国际组织会议、甚至是制定标准时,都是没办法参与意见表达的,如果没有参与,最后制定出来的规则就会很被动。”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公司开始对国际化人才更加重视,希望在国际标准和规则体系制定中有更多的参与权。对于国际化的期待,也是于博最终选择bimba的原因之一。
早在于博被调往青岛公司时,就已经有读mba的考虑了。于博这样谈道,“人如果在一个状态下呆的太久,就会在惯有的节奏里生活。我觉得需要保持学习的状态,有一些变化才能让自己保持思考。”2019年,于博成功申请到了国发院mba项目。在选择国发院时,于博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除了北大的知名度外,项目提供的宏观政策信息和走向、国际化视野,也更符合他工作的需求以及公司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再加上老师们的专业度,整个项目的方向与他个人的期望相符。
信息?判断力?mba价值所在
于博坚信,知识的获取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但信息的获取需要通过交流而获得,极具专业度的老师,多元结构的同学,这些信息的获取是整个mba非常大的价值所在。
于博记得,在yufei huang老师的business strategy and analytics(商业战略和分析)课上,他提出了关于欧洲数据信息安全方面的疑问(针对中美互联网企业),huang老师很好地帮他解答了疑惑。huang老师提到欧洲对于隐私的注重,不仅针对外部,一直以来他们对自己内部也非常严格,从客观上看这次政策是对中美互联网企业的限制,但实际上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对本国也是一样的策略。
“只要深入思考,跟随老师的节奏,主动交流与互动,每门课程都是有收获的,只是对不同的人多与少的区别罢了。”于博说,升任为公司管理层后,实操层面的工作变少了,国发院mba的课程让他重拾起过去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根基更加牢固,理解更深刻,并且提升了判断能力,可以有新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
在领导力课程中,于博了解到,领导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理性系统地看待。有句话说得好,你今天有领导力,并不代表明天也有领导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让于博明白了管理没有定势,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可能有一些基本的准则,但更多的需要量体裁衣,就像企业一样,现有的规则和制度换到更大的环境中并不一定适合。于博说,这门课程之后他对公司做了一些调整,包括一些制度和文化等体系等,不一定与课程完全相关,但确实因为课堂所学深受影响。
思考背后,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与启示。于博将国发院所学带回到自己所在的分公司。比如抓取数据,安排专门的员工进行旅客画像、票价和服务差异化政策的制定。又比如致力于“智慧机场”的建立,包括机场调度、机位分配、飞机起飞的滑行时间、人员排班等,实际上都是智能算法的应用,目标是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抓手,提升整个机场的运营效率、服务品质、安全保障和盈利能力等。于博将理念传达到公司内部,学以致用,希望能让公司发展更快、更好。
奔波?break!不一样的思路
由于读mba第一年时的工作地点在乌鲁木齐,于博每周都需要在新疆和北京之间两地往返,赶上出差时,也会直接在周五晚奔赴北大国发院。有人觉得这太辛苦了,于博却有不一样的看法。“路上飞行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break,恰好能从工作中走出来,有一个安静的、比较完整的时间可以来思考、写作业。”
而谈到时间管理,于博的重心则放在管理重要的和长远的事情上面。“十年前的自己会比较热衷阅读时间管理的书,当时还画过时间象限。到现在我会更关注做重要的、长远的事情,所谓提前谋篇布局吧,当提前做好了很多准备后,每天临时和紧急的事情就会少一些。”
今年疫情以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公司经历了艰难的生存之际。中国航信的母公司也不例外。但于博有他另外的思路,他认为企业越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能衡量公司业务模式和未来发展。借助疫情能刺激大家更多的思考,也是判断模式、产品和结构是否符合行业趋势机会。整个市场有活力时,大家往往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只有当遇到挑战时,有压力才能更好地做判断。对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做一些夯实基础的工作,会有更好地发展的契机。
采访最后,关于是否要读mba,于博就自己过往经验分享了一点自己的建议:第一是,无论有没有目标,都可以来读书,当你彷徨、没有目标时,读书是一个发现目标的过程,而当你有目标时读书可以帮助你很好地实现目标。只要读书就能让自己感到“变化”,保持思考。此外,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所以一定要主动,抓住机会,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