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卢锋带来主题为“衰退式追赶——大疫之年经济走势特征与前瞻”的讲座。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mba中心联合22所英国、美国高校北京校友会共同举办,除主题讲座之外,英美校友相聚现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与探讨。
卢锋教授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原北大国际mba),是国内商学教育的翘楚,成立于1998年,由北大国发院运营,汇聚全球顶级商科教育资源,国际特质鲜明,同时深得北大人文底蕴,“中西合璧、知行合一”,“依国家智库、铸商界领袖”,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目前,北大国发院开设两个国际mba项目: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mba以及北京大学—弗拉瑞克商学院mba,每年秋季开学。
此次讲座,卢锋教授主要分享了2020年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走势特点以及下一步演变趋势的个人看法。他谈道,2020新冠疫情致使世界各国经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或减速,中国经济增速虽因疫情冲击低于潜在增速,但相较之下表现更优,因此呈现出“衰退式追赶”的特点,并且这种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延续。结合疫情大背景,卢锋教授提出了2020年我国经济走势在国际比较意义上呈现出的“八个始料未及”的特点。
1. 疫情控制效果远远好于预期
我国疫情防控效果远远好于预期,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防控效果低于预期。根据中美新冠每日新增病例对比(2020年1月4日至12月15日数据),我国的病例数量很快达到峰值,之后主要呈现零星式病例情况,表明我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防控成效突出,而美国的病例情况仍在创新高。不过,随着国外治疗水平的提升,国外的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虽然国外疫情某些指标在恶化,但由于找到了相应的应对方法,经济也在逐渐恢复。
回溯历史,人类面临过各种各样的疫情灾难,但就此次疫情而言,能够对宏观经济造成全球范围内迅速剧烈的波动与冲击,引起全世界联手响应,这是史无前例的。卢锋教授概括道,在大疫之年特殊环境下,疫情规律影响经济规律,发病率下降曲线领先经济复苏曲线,也就是说疫情经济学支配宏观经济学。
2. 供给较早复苏
疫情经济学支配宏观经济学的一个表现是,中国疫情控制较好,中国的供给生产能力恢复比国外要快。可以用两个指标来体现:一是中外制造业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综合性经济监测指标体系),我国较早经历止跌回升拐点复苏,相较之下国外下跌更严重恢复较迟缓;二是中外工业生产增速(反应生产供应能力的最基本的指标)对比显示,我国较早恢复达到工业生产增速趋势水平线,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迟迟无法恢复至原先的水平。
3. 对外贸易增长
2020年3月中下旬开始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一季度末普遍预期后续我国外贸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但出乎意料的是,2020年外贸特别是出口强劲反弹,尤其11月时中国出口经济增速同比去年增速达到了21%。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国外疫情持续肆虐,国外的需求和供给都有所减少,但国外由于管制防控力度有限以及政府财政补贴刺激,消费恢复速度较快且增长态势还算良好,尤其与疫情相关的口罩等消费增长,因此国际市场的部分需求转移到我国。中国作为代工厂疫情控制良好,率先复苏生产,因而可以加大供应扩大出口。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远高于其他各国。
2019年底,中美签订了phase-ⅰ deal,中国承诺对美国的进口量大幅增长。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之下的美国出口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协议实施进度不如预期,这也构成了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和谈判再定位的背景条件之一。未来,中美竞争一定会存在,但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换届等原因,可能会采取新的手段或方式。
4. 证券投资过山车
2020年年初我国较早爆发大规模疫情,同时证券投资逆差急剧上升,然而随着疫情较早得到控制,第二季度证券投资快速回升。实际上中国的证券吸引外资力度很大,这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而非短期性变化。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的人民币资产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很多国外重要投资人愿意投资购买中国的资产,这是客观的趋势。但在大疫之年出现这样的反弹,仍然是具有某种超预期性质的。
5. fdi持续增长
2020年11月23日发改委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全国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6. 汇率显著升值
2015年之后,中国的汇率一度持续贬值。其背后原理是,一个国家在开放经济快速追赶的过程中,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是呈升值态势的,中国也是如此,但这个趋势会叠加很多阶段性的冲击,导致趋势并不是呈现线性向上的。2015年中国增大了资本开放的力度,内外部原因导致人民币短期贬值,之后又恢复到升值态势。自中美贸易战之后,人民币又开始贬值,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20年5月到12月初升值约9%,名义与实际汇率也出现类似走势。未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将会升值,并会有波动,这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7. 增长贡献凸显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比趋势持续提升,即使在过去遇到危机冲击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中国仍然呈现正向增量态势。2020年再次出现冲击的背景下,imf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全球经济萎缩4.4%,但中国增长1.9%,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独树一帜,保持着正增长态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8. 经济追赶提速
“经济追赶提速”是一个特有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的是宏观经济指标趋向于某一目标过程中相对的速度和节奏。2019年我国汇率折算美元gdp约相当于美国67%,2020年该指标有望达到71.4%,换言之,2020年我国对美国总量追赶速度在4.4个百分点。
实际上,在过去四十多年中这个追赶速度在最初二十年变化很小,新世纪初年开始快速增长并一直延续到2012年前后,过去六到七年呈现大幅波动并伴随均值下降,追赶速度大概在2%左右,2020年中国重回相对高点,显著超过了过去六七年的追赶速度。这其实也是呈现了“衰退式追赶”的态势。
未来中国经济追赶有望持续
由于疫苗成效较好,有关防疫专家认为2021年美国可能会全民免疫,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据国际主流机构预测,2021年各国宏观经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复苏,像2020年这样的“衰退式追赶”可能不会再现。但依据对未来疫情时代基本背景的观察,特别是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一些结构性优势的评估,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较快追赶的态势可能会持续。
根据imf预测,2021年的经济增速中美分别为8.1%和3.5%,两者相差4.6个百分点;2021年美国名义gdp以及中国用汇率衡量的美元gdp分别增长5.36%和10.98%,暗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将再多约一个百分点,即5.62个百分点。中国gdp占美国比例将从2020年的71.4%增长到2021年75.2%,追赶速度约为3.8个百分点。
imf同时也提供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追赶的预测。预测显示,2025年中国美元gdp为23.03万亿,是美国25.783万亿美元的89.32%。由此推测,2021-2025年间我国对美国年均追赶速度约为3.6个百分点,是2013-2019年同一指标值的1.8倍。从这个角度看,imf预测的数据暗含了中国未来经济追赶的速度会比过去几年显著提速。
关于中国人均美元gdp相对美国的比例,这个指标在改革开放最初20年总体增长很慢,到世纪之交仍只有3%左右。进入新世纪后这个指标快速提升,2019年达到16%,预测到2025年时中国人均gdp占美国比例会达到21%左右。
关于更长期的经济追赶前景探讨
2020年,我国领导人在有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说明中提到,中国到2035年要达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条件,这实际上体现了官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判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未来十五年年均增长约4.73%。一种潜在增速演变轨迹是,前五年年均增速为5.8%,中间五年为4.8%,最后五年为3.8%。给定这个实际增速预测,假定人民币实际汇率年均升值2个百分点,假定美国经济未来十五年能维持3.5%名义增速,这样我国未来十五年名义美元gdp增长约7.8%、6.8%、5.8%,两国美元名义总量增速差距将分别为4.3%、3.3.%和2.3%。这样计算,我国的gdp规模到2035年可能达到美国的1.15倍到1.2倍,人均gdp达到美国29%左右。
按照一般规律,当经济增速达到较高阶段后,增速将会逐渐变缓,按照以上分析,我国经济到2050年前后基本达到稳态,追赶可能进入到阶段性结束时期,在那时,中国的gdp可能会达到美国的1.5倍到2倍之间,人均gdp可能会达到美国的一半左右或不足一半。
可以想象,中国经济背后的结构情况会有巨大的提升,微观结构在快速变化,因此中国gdp总量规模大,综合实力空前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经济基础。当然,我国地区间差异仍会持续存在,但希望能有显著的缩小。据此推测,人均富裕程度会比现在成倍提高,但与美国和最发达国家相比人均gdp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上述预测是存在局限性的。
一是美国经济长期走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能否保持3.5%年均名义增长。目前美国大选临近结束,即使拜登上任后是否能解决美国所面临的内外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也需要进一步观望;二是中国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速取决于很多因素,从“体制改革依存的潜在增速”角度理解,一方面我们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但一些关键领域改革的突破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未来在改革的关键领域是否能真正应对经济快速追赶的需要存在不确定性;三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经济长期追赶具有耦合关系,然而具体升值幅度存在不确定性;四是经济成长趋势会叠加周期波动和短期起落,不会采取简单线性延伸方式展开……因此,上述经济追赶预测只是一个展望,并非精准预报,未来中国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追赶前景需要推行一系列的举措,特别是进行政策体制调整。
如何把“衰退式追赶”变成“繁荣式追赶”,卢锋教授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改革创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四十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实际上在一些方面仍存在短板,仍需改革。比如户口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我们需要很大的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能否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增长潜力,是决定未来我国经济追赶前景的关键因素。
第二,保护微观创新动力与激活市场创新潜力。比如,数字经济带来了很多机会,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为中国经济追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此外,前沿的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通过产业化、孵化、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变成了一种新的增长点,产学研一体化有巨大潜力。未来在政策上应当对科技前沿的机构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提供激励、提供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而目前国内像任正非等一些优秀企业家也在呼吁。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平台经济、平台企业,我们需要根据现实需要对平台企业进行必要监管,同时也应当与其他企业实行平等化待遇如税收平等化,还要保护企业家创新的能力,要尊重产权,稳定预期,尽可能把引入和加强监管过程更好地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竞合并举扩大开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过去几年中美关系发生了阶段性的转折,从整体外部环境看各国竞争和矛盾因素发生和增加也难以避免,对此我们要做好长期磨合的准备。在涉及发展根本利益问题上,我们无疑需要坚持原则,同时也要扩大开放主动改革。比如近期中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协议,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在参与面向未来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创建过程中,也准备对国内体制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完善。通过政策调整使外部压力与内部改革形成互动,在逐步化解内外关系矛盾同时完善国内体制安排与治理能力,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追赶以实现中共十九大制定的两步走现代化的目标。
嘉宾介绍
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获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法学学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发展研究院访问研究。英文杂志“china economic journal”创始主编。目前担任财政部、人社部顾问和国际组织amro咨询组专家成员。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对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失衡、资本回报率、产能过剩、就业转型、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几十篇论文。
卢锋老师著有《经济学原理(中国版)》(2002年)、《商业世界的经济学观察——管理经济学案例集》(2003年)、《半周期改革现象——我国粮棉流通政策与食物安全研究》(2004年)、《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2007年)、《大国追赶的经济学分析——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2003-2013)上下册》(2014年)、《搞对价格、管好货币》(2014年)、《宏调的逻辑》(2016)、《未来的增长》(2020)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