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下午 “中国经济观察”第13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我们分三期简略报道会议概况。会议报告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宋国青教授演讲内容。
宋国青:内需猛烈增长
与去年1季度相比,今年1季度内需增长率很高。首先讨论1季度总需求和内需增长情况,其次讨论进口额和进口价格关系,然后讨论最近货币供给情况,最后对一些观点进行总结。
一、总需求和内需
首先看总需求,1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22%,3月份名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创十多年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可能存在特殊因素,比如由于雪灾,2月份的一部分生产推迟到3月实现,但总体上总需求增长强劲。同时贸易顺差从去年3季度开始大幅下降,季调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从2007年2季度8.8%下降到2008年1季度6.3%。顺差下降有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和进口增长速度上升两方面原因。进出口实物量变化不大,主要是进出口价格发生变化,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总需求增长率大幅增长,外需增长率大幅下降,内需增长率必然大幅上升。月度贸易数据不包括服务贸易,严格地说是内需和服务顺差之和大幅上升,但服务贸易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内需上升。
今年1季度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比去年1季度71%的同比增长率低82%,这导致1季度总需求下降至少5%。而1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率比去年高5%,因此1季度内需同比增长率至少比去年1季度上涨10%。实际消费增长假定和去年一样,名义消费增长率因为价格上涨比去年高5%。如果消费投资各占一半,投资增长率需要比去年1季度高15%。考虑存货投资和服务贸易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至少比去年1季度高10%。
统计局公布的1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去年1季度基本一样。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去年的投资增长率存在水分。过去每年报告月度投资增长率20-30%,年末报告年度投资增长率只有百分十几。可能今年1季度报告的投资同比增长率24.6%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如果统计因素导致投资数据和其他数据不一致的问题,问题不是出在今年,而是出在以前。
顺差下降和投资上升具有一定联系。顺差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下降。另一方面内需猛烈增加导致进口增长率上升。内需上升对顺差至少有一半贡献,其中主要是投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口同比增长率非常相关,每当国内出现高通胀,投资大幅增长,进口就会大幅度增加。1999-2000年期间进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的情况较为特殊,是由于1998年发生通货紧缩严厉控制进口,1999-2000年加入wto前大幅削减关税、取消额度所导致。
二、进口额和进口价格关系
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一个解释是“输入型通货膨胀”,认为国际价格上涨引起国内通货膨胀。与小国不同,中国作为大国对国际价格产生很大影响。比较进口额和进口价格同比增长率,两者相关性很高。进口额和进口价格谁是因谁是果可以有两种逻辑,一是中国要买一定数量商品,进口价格上涨引起中国总支出增加。另一个逻辑是进口商品数量给定,中国花越多钱购买,价格越高。从过去的例子看,中国一买国际价格就上涨,比如粮食、铜。
如何验证谁是因谁是果?从数据上可以看事情发生先后,变化在先是因,变化在后是果。先后关系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变化在先的有可能预期到变化在后的要变化而抢先一步。由于中国进口额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出乎预料,用先后关系解释因果关系可能有一些道理。从1997年1季度至2008年1季度进口额和进口价格季环比增长率数据看,上期进口价格和当期进口额不相关,但上期进口额和当期的国际价格正相关。即中国进口价格上升不引起中国进口额上升,中国进口额上升引起中国进口价格上升。
中国进口增加引起进口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中国是大国,而美国也是大国却没有类似关系。一个重要区别是两国稳定程度和可预期性不同。中国总需求波动比美国大得多,几年前还是通货紧缩,现在则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几年内从-3%上升到8%。总需求波动大导致进口波动大。如果需求上涨能够事先预期到,生产者可以提早增加生产,就怕半夜三更敲店门说要吃海鲜大餐,店主只能做条小鱼,并且还要涨价。所以对于大国来说需求稳定非常重要。
即使对于小国,国际价格上升也不必然“输入”通货膨胀。首先,如果保持总支出不变,购买进口货物支出增加,购买国内商品支出就会减少,进口价格上升将带来非进口货物价格下降。其次,国际价格上涨可以通过汇率升值抵消。国际价格传导机制至少面临上述两道阀门,剩下能溜进国内的只是漏网之鱼。周其仁老师举的例子是日本,美国中国使劲向日本输入通货膨胀就是输不进去。日本资源进口幅度可能比中国更大,按照“输入型通货膨胀”逻辑,国际资源涨价,日本一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还是取决于货币,而日本货币始终不能增加。
三、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货币学派解释总需求的关键在于货币流通速度。如果有人说“总需求增加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却不给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理由,等于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另一种说法是,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增加导致总需求上升。货币流通速度确实会变,解释总需求需要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最近总需求上升大概80%因为货币增加,剩下20%由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有多种解释。一是食品价格上升导致被动消费。被动消费指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导致货币存量相对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如果可以用数据说明食品价格上升导致居民储蓄倾向下降消费倾向上升,就能说明食品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上升。但拿出这个证据很困难,家计调查数据可靠性较差。
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过去发生通货膨胀时,会出现民间借贷、企业间融资现象。上世纪90年代政府抓“三角债”工作,解决企业间拖欠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企业对付通货膨胀和负利率的工具。负利率期间,资金富余企业把钱借给资金短缺企业,有好处双方分摊。这实际上不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是新生成货币没有纳入货币统计。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在负利率期间总会出现,不能把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全都归结为结构问题。即使把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全部归结于结构性问题,对于8%通货膨胀率最多只能解释2%,甚至不到1%。通货膨胀主要因为货币增加。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过去四个月略有减缓,现在大约20%,但其中有很大不确定性。首先,企业间借贷、民间融资等体制外货币不被统计。其次,一些可替代货币的资产不计入货币,比如股市融资。现在只能说出现了不太稳定的下降苗头,不过有出现有利苗头总比没有苗头要好。现在还要把货币增长率继续往下压,首先压到18%,即使稍微压过头再放松也没关系。
四、一些观点的总结
通货膨胀的一个副产品是粮食和资源类产品相对价格偏低。通货膨胀上升时经常会控制价格,有些价格控制影响不大,有些价格控制后果十分严重。现在的粮价控制就是一个严重问题。现在国际情况是没有粮食,无论拿多少钱买粮,买到的只是高价。在这种情况下要给农民一个很强的信号赶快去种粮食,采取国内外粮价隔绝办法对刺激粮食供给非常不利。石油价格也是如此,现在都说节约能源,油价却很便宜,总得让价格起一点作用。所以要赶快治理通货膨胀,理顺相对比价,让价格正常发挥功能。
现在的好消息是三月份数出来以后,领导层和主流看法稍有变化,似乎对出口不景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的担心小了一点,更趋向于从紧控制通货膨胀。我个人觉得这个好消息比货币增长率略有下降的好消息更好。只要政府决定控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不是太大问题。如果一会儿讲“结构性通货膨胀”一会儿讲“输入型通货膨胀”,最后会延误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从去年到现在就是给各种说法延误,本来小病早治打两针就没事了,结果拖成大病。
一季度进口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8%,出口价格指数上涨不到8%,按照进出口量平均值计算,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国内损失1500亿,短期内影响的主要是企业利润,特别是存在成品油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原油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百分之百落在炼油企业身上。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偏低,3月份利润同比增长率可能会相当高,但这是在短期总需求过度扩张情况下实现的,难以持续。从较长时期看,企业利润占gdp比例趋于稳定。
张曙光老师刚才提的收资源税建议很好。最好赶快向石油企业收税,同时给其他企业和居民减税。减税不一定是减所得税。很多人认为减税就是减所得税,认为穷人本来就没交多少,减税是为富人服务。我一直说减增值税,17%增值税干脆取消,消费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其他方面太大问题,主要风险是高通胀持续太长。虽然看到一些好苗头,但还应当继续紧缩。
(刘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