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应该怎么走?人民币国际化又将如何倒逼中国的金融改革?
2014年1月16日,“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
与会嘉宾有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老朋友——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黄益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00级校友、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07级校友、中国交通建设公司海外业务总裁、中国港湾工程公司董事长孙子宇,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教授任若恩。
成思危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前沿的国际视野,还对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有着宝贵的参政经验与战略思考。最近,他将多年来对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参政经历与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即《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研讨会上,成思危首先结合他多年的研究,发表主题演讲。
成思危从1997年开始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他分享了多年来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各国汇率制度变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观察和判断,尤其是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等今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与改革方向。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黄益平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对人民币国际化做了非常精彩的概括,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是“标准在国际,功夫在国内”。即人民币是否真正的国际化,不是中国说了算,而是国际市场说了算。但国际市场真正要看的,还是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与配套制度等,这都是我们在国内需要做的功课。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在论坛的分享中,把分析问题的角度转向了虚拟经济。因为成思危先生一直注重研究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是虚拟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从不同要素在不同空间的流动性这个专业的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中涉及的汇率比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经济学家》的汉堡指数为例,因为劳动力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并不高,再加上其它不可流动的要素影响,从麦当劳在北京和伦敦不同的汉堡价格推算汇率和币值并不科学。
独立演讲的环节结束,即将进入圆桌讨论之前,研讨会现场还有一段颇为动人的插曲。因为当日的研讨会就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而成思危先生一家人与北大特别投缘,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就是北大1918年级的学生。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作为会议主办方,特别从北大档案馆找到了成思危父亲当年的入学档案,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了成思危。
在接下来的圆桌环节,成思危、黄益平、卢锋、任若恩作为学界代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00级校友、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07级校友、中国交通建设公司海外业务总裁、中国港湾工程公司董事长孙子宇作为商界代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圆桌研讨之后,与会嘉宾又接受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在历时三个小时的会议中,与会者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国外的影响和具体实施可能遇到的困难,为进一步推动改革提供了重要建议;会议同时也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在校生和校友从宏观角度和更高层次上解读改革、把脉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精彩分享:
成思危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始于1997年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曾提出三步走的建议,即从盯住美元到盯住一揽子货币,再到自由兑换。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成思危对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有三点观察和判断。
1. 人民币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严重不匹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排名很低。
2.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仅要成为国际工具货币,还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要达到基本的国际化水平,十年内实现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国际化过程是衍化的,从贸易结算货币到国际支持货币,再到投资货币,最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过程的最终完成可能要到2030年。
3.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开放促进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成思危认为有三项工作值得推进。
1. 改变汇率制度。对100多个国家汇率制度的研究表明,浮动汇率不是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但却是发达经济体的最多选择。在操作上,成思危曾提出中国实行灵活的汇率目标区制度。汇率浮动在一定的区间内时,央行不用干预。之后,浮动区间不断扩大,最后实现自由浮动的目标。根据成思危的研究,什么时候实现自由浮动,有五个因素可参考,其中一个就是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
2.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3. 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开放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一回事,开放意味着不仅允许资本交易,同时对交易不加限制。当然,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项目是完全开放的。
成思危认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同的声音。有风险有担心都是正常的,要认真研究,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就要积极推进,同时防范风险。
精彩分享:
黄益平教授透露,人民币国际化是他与国内经济学家及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研究的课题之一,借此论坛,他特别分享了近期研究的重要结论,总结起来就是两条。
1. 人民币最终能不能国际化,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是由国际市场决定。
2. 国际市场凭什么标准决定?功课大部分都在国内。
黄益平教授还特别分享了五条曲线,即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算。根据不同的要素,得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地位大不相同。如果仅以中国的经济总量作为变量,人民币的国际化率可以达到12%,但加入经济结构、法律制度、政治等不同的变量之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最低只有2%。
黄益平表示,如果简单地表述这一问题,把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从2%上升到12%就是我们要做的功课,而这些功课大部分都在国内。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上,黄益平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考虑。
首先,要让国际市场有机会使用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规模要够大,要开放市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的贸易与投资联系。但黄益平也表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水平与经济总量大小并没有明确的正相关,瑞士法郎的国际化水平与瑞士经济总量就是很好的反例,一战前的美国与美元地位也是很好的反例。
其次,要让海外的非居民,即海外机构与个人,有机会有意愿使用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要把资本项目放开,要为国际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机会、金融产品,而且不仅提供投资的机会,还要有退出的机制。
最后,要让人民币的国际持有者从根本上对我们的制度有信心。这意味着我们要增加央行决策的透明度,要推进法律法规的改革,可能还需要政治体制的相应改革。因为当前货币最大的背书都是政府信用,而政府信用的核心是大家对一国制度的信心。
黄益平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国内的功课做到位,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将是一个历史的突破,因为当前的国际货币没有一个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体。
精彩分享:
卢锋教授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素有研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他在研讨会上的精彩分享赢得阵阵掌声,远不止如下五条。
1、国际货币体系以前并不受关注,如今之所以成为焦点问题,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开始崛起。
2、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资本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中国的货币和语言也会走出去。他幽默地说,与人民币国际化平行的就是汉语的国际化。
3、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制度自信。关于制度自信,一种理解是现在制度已经很好了;还有一种理解是可以把制度变得更好,可以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制度。
4、人民币国际化是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一定要前边的条件都满足以后才能水到渠成。我们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过于勉强,不要拔苗助长。
5、中国当下的事情都跟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紧密联系。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只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实践,都有助于人民币朝国际化目标迈近。
精彩分享:
任若恩是成思危先生的门生,多年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跟他一起工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一书也有贡献。
任若恩认为,中国的国际环境正在恶化。欧美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再工业化和重建制造业。过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做低端制造业。如今随着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正在向更便宜的国家转移,而在高端制造业又面临欧美的竞争。
关于中国的内部环境,任若恩也充满忧虑。中国面临非常重要的去杠杆化问题。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已经远远高于oecd国家。对于去杆杠化,虽然全社会都有共识,但是没有执行,现实情况是仍在加杠杆。此外,老龄化时代在加快到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会下降,经济增速也会逐渐下降,每十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在上述国内外环境下,任若恩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具有国际竞争力。
精彩分享:
孙子宇所在的中国港湾是国务院批准的最早走出去的工程类企业之一,对企业走出去有切身感受。
对于企业走出去,孙子宇的观点非常精彩,他总结为三点:
1、如果说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利用世界资源。
2、企业走出去以前靠的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一定的技术优势、政策性的支持,现在将进入新的阶段。
3、企业走出去的升级转型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程,这是一个必由之路。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孙子宇既理性又乐观,他认为:
1、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中交集团的企业国际化指数是18%,而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在50%以上,差距巨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差得更远。
2、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债,只有交易才变成真正的钱。
3、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共同推动,其中政府要起指导作用,金融机构作为主体,包括企业在内的诸多组织是推手。
4、人民币一定会继英镑、美元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之一。
精彩分享: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增长之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改革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企业角度来看,金融改革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如能尽快推动,将有助于企业在国际环境中更好的竞争和成长。2008年金融危机时,存在很多并购机会,但由于人民币和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太低,无法与企业的金融实践相对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并购效率。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上,自由兑换是一个屏障,我国现阶段没有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主要是担心货币稳定性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关键不在于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不能简单地认为贬值有利于出口、升值有利于进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家的长期决策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市场环境,其中包括稳定的币值和汇率。
(以上观点由唐杰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