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子女的海外教育规划
2011年11月17日下午,bimba致福轩教室座无虚席,挤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大家翘首以盼,等待着北大中文系83届校友、中美企业峰会主席沈群向大家解读留学美国的误区,探讨子女的海外教育规划。bimba校友部主任刘长艳老师主持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沈先生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大学,沈先生都在北京大学度过,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人”。1986年,沈先生辞去中央广播电台的工作,赴美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代赴美留学生。大学毕业后,沈先生成为一名美国大学教师,研究美国大学体系。十年前,沈先生担任中美文化交流使者,创办中美交流活动,在他们的帮助下,一批批中国青年成功赴美留学。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留学大潮,每年大约有14万中国学生拿到赴美留学签证。随着美国签证政策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和美金的汇率进一步升值,中国人的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赴美自费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由于中美两国语言、历史、文化和体制的差别,赴美留学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不了解美国教育体系,很容易在误区中徘徊。为了让大家正确理解美国机制,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得到最佳的美国留学价值,沈先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沈先生认为赴美留学主要存在五大误区。
第一误区:想留学,攒学费
为了让子女拥有光明的未来,许多家庭节衣缩食,只为攒钱送孩子出国读书。昂贵的学费让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如果能了解美国体制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就可以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的综合价值。沈先生给出了一些参考意见,例如申请美国永久居留权。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孩子的选择面和综合权益也不一样,因为美国限制外国人学习本国的高尖端学科,如果取得绿卡或永久居留权,即可拥有这些学科的学习机会。其次,还有机会获得政府的各项资助。最后,在美国学费或生活费一般都有体系保证,只有进入他们的体系,才能享受本地人的权益,毕业后也会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
第二误区:只要分数好,就能上名校
在中国,往往是高考分数决定学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但美国不一样,分数只是录取的其中一项指标。名校录取一般取决于六项指标:第一,语言成绩;第二,基本分数,一般要求gpa在3.6以上;第三,个人兴趣;第四,社会实践能力;第五,社会责任感;第六,表述能力。近年来,中国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不仅人数增多,学生的分数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大学更倾向录取分数不太高,但有其他强项的学生。
第三误区:大学只看常春藤
中国学生申请留学择校时,一般只考虑选择最好的学校。殊不知这些名校的强项大多是传统学科,而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择这些学科。每个学校的强项都不一样,正如俗语所言: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没有南加大,就没有好莱坞。芝加哥大学,同时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授课的老师中有五个获诺贝尔奖,在这个学校,你可以同时一个学年有五门课都是由诺贝尔获奖人来讲。加州理工大学,虽然只有1100多名学生,但却获得5个诺贝尔奖,老师的数量比学生还多。所以在选择学校时,专业有时比学校名气更重要。
第四误区:一步上名校
美国有5000多所大学或机构,其中很多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只提供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的教学或一些执照考试。学生在大三需要转入综合大学学习,毕业时可获得综合大学学位。在社区学院就读不仅学费低,还可以获得免费的英语补习,不失为一条转入综合大学学习的捷径。这样就能分步实现上名校的目的。
第五误区:找一家留学中介定大局
随着留学需求的增加,留学中介的数量也犹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留学中介最大的误区在于:每一家留学中介都努力地与相应的美国学校签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保证。这样的利益保证更多的体现在学费的返点。相对较差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优质的学生,返点一般高于好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中介往往为学生推荐较差的学校以获得更高的返点。在找中介办留学时,对于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沈先生也给出了建议:第一,兼听则明,在找中介时,可以多比较几家中介公司。第二,固执己见,不要轻易相信中介,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三,开放视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出国考察各学校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
沈先生对留学误区的解读让大家从新的视角了解留学,避免陷入误区。在座的校友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海外留学问题,渴望为孩子了解更多关于留学的信息,所以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异常热烈。
当被问及美国高中的留学情况时,沈先生耐心地向大家介绍了美国中学体系。美国中学分为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私立中学又分为寄宿制和非寄宿制。美国的公立中学只对本土人开放,所以外国学生申请留学只能申请私立中学。中国和美国中学的授课方式差异很大。在美国,正常功课结束后,老师还会用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沈先生认为学生在高中时期出国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被问及孩子多大时出国比较好,沈先生认为这取决于孩子长大后的发展意愿。第一阶段,13岁之前。如果想完全浸透到美国社会,13岁以前去比较好,因为人的发音受舌位影响,13岁以后出国,语言可能带有口音。但是13岁前出国要注意孩子的中文会怎么样,尤其是文字方面。第一个阶段人的未来完全在美国,如果回中国的话会不适应。第二阶段,18岁。18岁出国,意识形态在美国形成,生活观能融入美国社会,语言可以非常流利,由于在美国上大学,可以在美国累积第一批人力资源,为以后在美国立足提供很好的基础。第三阶段,在中国本科读完了工作了,再去美国。孩子的英文也可以非常流利,美国中国都了解,但是都了解不太深刻,未来的最佳位置是介于中国与美国之间。
讲座最后,沈先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赴美留学咨询,向在座同学赠送了自己写的书《美国也荒唐》。刘老师也代表bimba向沈先生赠送了海报和朗润园织锦画作为礼物。
会后,校友们纷纷表示赞赏,称赞此次讲座“正中下怀”,子女教育一直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苦于工作繁忙,而从各方获得的一知半解的零散信息和理念又不能满足自身针对性的需求,而此次系统的讲座给了他们一些启示和思路,后续提问环节中校友子女教育案例又给了他们可参考的模型。刘长艳老师表示:作为“bimba校友关爱”系列的破冰活动, 校友们给予的积极反应,让校友部更有信心将子女教育问题-关注bimba二代成长系列活动做好。
据了解, “bimba校友关爱”系列活动是校友部继“bimba校友大学堂”等校友终身教育系列活动之后推出的旨在“更好的实现对校友的关爱,围绕校友各自工作之外的一些需求,帮助bimba校友追求并实现更美好的人生”的校友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