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下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中美创新巅峰论坛”与往日大不同,今天的舞台上除了思想盛宴,还有会飞的汽车、空气电池、表情机器人等令人想不到的新奇的产品与商业模式。
面对这些创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教授周其仁老师指出:一项技术或者产品,光是“市场上说得通”还不行,还需要在社会上行得通。就像现在的“滴滴打车”等软件,就受到了出租车行业的抗议;同时,过去中国是追赶欧美等先进国家,人家有什么我们做什么,做得比其他国家都便宜;以后,则要创新,因为未来要做什么还需要探索和尝试。
精彩观点,第一时间整理,马上奉上!
这个论坛非常来劲,非常有意思,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感染性。我自己每天忙着教课、分析经济下行的原因等。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忙的事情不是我们今天已经习惯的东西,而是想象出来的问题。比如近视,用戴眼镜解决近视问题的思路在一开始有人同意吗?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戴眼镜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这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工作。
今天在座的听众有人有很多资金,找不到可以投资的地方。是不是可以投资今天介绍的这些企业?在做投资还是不投资的决定时,需要考虑什么?你要考虑这些看了让人很激动的技术或产品有多少人想买。如果想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多少钱。如果很多人想买的话,你就决定投资吗?这时还需要考虑市场和社会将有怎么样的反应。比如打车软件造福了很多人,但也面临出租车公司的抗议。汽车发明的时候,曾规定速度不能比马车快,否则就是不正当竞争。好多新技术不单需要考虑技术上行不行,市场上行不行,还要看社会上行不行。一个新的想法要变成产品,要变成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的组成部分,真的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很多问题事后看都很轻松,实际上任何一个给我们带来巨大福利的产品在开始的时候都面临刚才我们讨论到的这个困境,会发生很多想不到的事情。
不管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它们在经济特性、社会特性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我们不知道或者不完全知道未来前景的时候,就要做出决定是否开发或应用这项技术。中国经济的转型也与此有关。
常常有人说中国经济是追赶型经济:发达国家有的东西,不论是国防还是民用,如果自己没有,我们就上马相应的项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事情开始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当然,中国现在跟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还有一段距离,追赶型决策还要做,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可能要准备面临不完全知道的问题,锻炼有没有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最近这些年有很多事情是事先想不到的。比如十二五规划制订的时候北大国发院好多老师都参加讨论,那时候谁会想到网上销售会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当时好多专家提了意见,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但是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一个没想到带来很多的没想到。随着网上销售猛增,实体店空下来了,中关村的电子楼空空如也。现在正准备十三五规划,我想问十三五规划对不知道的事情有空间吗?还是等到看见了以后再想办法?
我们真正应该向今天这些企业学习的就是如何应对不完全知道的问题。这些项目将来能不能成?每个人都很有信心,但最后的结果不完全知道。如果所有车都飞起来了,那就会出现空中拥堵。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资源支持他们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呢?一个原因就是有清楚的所有权。保护所有权之所以重要,因为是对是错有人负责。另外合约也很重要。一个很小的公司可以造航天飞行器,因为它通过合约跟很多公司连接起来。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有利于减少风险。一旦哪块出现误判,损失是有限的。风险投资也起了很大作用。那么多的pe、天使投资、种子投资就是分散的尝试和探索。你也不完全知道,我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有一条是清楚的,看对和和看错都要承担结果。
中国现在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国家要两手并举,一方面要集中国家的力量,这个模式现在看也没有理由完全放弃,但是还要准备另外一只手,应对没有把握回答的问题。日本曾是第二大经济体,最好的时候表现非常好,但后来所有的奇迹都消失了,它的教训需要吸取。第二项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可以从美国开始,从一部分人开始,从一些组织开始。我比较喜欢说的,最好能从我们bimba开始。(唐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