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bimba演讲: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文化

吴晓波bimba演讲: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相关附件:
  • _mg_2828
  • _mg_2828

    题记

    由linkedin领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和吴晓波频道联合主办的“领英影响力——吴晓波专场”活动于8月16日在北大举行。吴晓波先生进行了主题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精彩演讲,分享了自己在成为财经作家之路上的点滴经历。

    吴晓波先生从自己的孩童时代、青年时代一直讲述到如今的半退休生活。因为感冒而变得沙哑的嗓音并未改变吴晓波一贯的诙谐与优雅。整场演讲,仿佛一篇洋洋洒洒的生命之诗,将他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一一重现。

    读万卷书

    时间跨越到四十年前,吴晓波先生讲起了自己当年跟随父亲,住在山西时的情景。拮据的家境,让吴晓波在孩提时代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公共事件。直到1976年,在吴晓波生日的这天下午,学校的老师要求孩子们要放声的“哭”,在孩子们充分“掌握”之后,一辆军车将他们拉到了祁县县城的广场上,看到满眼黑色的缎带和白色的文字,吴晓波才知道,这一天,毛泽东逝世。

    “所以我回想我小时候的记忆,很多都是在爬树、被爸爸打、玩泥巴,这都是我个人的记忆。唯一跟公共事件有关的记忆那就是一次,全部都是哭声,那就是1976年的9月9号。”吴晓波回忆道。

    吴晓波先生还提到,早年间,他几乎接触不到什么课外读物。偶然的机会,偷偷读到的《书剑恩仇录》和《窗外》让他深受震撼,直呼金庸和琼瑶的文笔“不可思议”,这让他意识到,文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原来还有如此的魅力。

    也许正是这一点点微小的文学启蒙,奠定了吴晓波后来的创作道路。

    时间推移到八十年中期,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存在主义哲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在中国形掀起了澎湃的思想浪潮。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引领了整个时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偶像的黄昏,到上帝的死亡。中国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思想的转型。”吴晓波说道。而作为当时处于青年时代的吴晓波来说,这是他思想启蒙的真正开端,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吴晓波开始逐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严肃的、独立的思考。

    1986年,吴晓波考入了复旦新闻系。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即使是大学生,也没有太多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这恰恰让吴晓波在图书馆里寻找到了另外一片天地,大量的阅读让吴晓波受益匪浅。

    “当时读了好多好多的书。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庞杂而有趣的知识体系。”吴晓波这样评价自己在图书馆里的收获。

    知识体系的完善让吴晓波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深深的崇拜着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lippmann(李普曼)。这个在全世界开设自己的多个领域的专栏,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的人成了吴晓波在大学时代的偶像。效仿lippmann,开创属于自己的专栏,更是成了吴晓波毕生追求的梦想。

    总结自己的大学时代,吴晓波先生认为,大学应是一段给以人充足的闲暇去读书,去谈恋爱,将青春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时光,大学生不应该急于求成。

    “一个大学生就开始创业赚钱,我觉得其实是一件蛮悲哀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对全民创业,对大学生休学创业这件事情是很不敢苟同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吴晓波先生这样说到。

    行万里路

    在谈到大学生活最难忘的经历时,吴晓波回忆起了自己在大三下学期的那次“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远行考察,他说到:

    “对这个国家,如果仅仅书本上去了解的话,你一定觉得这个国家有太多事情需要解决,已经无可救药了。这样的话你很容易变成一个‘愤青’,觉得唯有暴力流血的革命才是解决办法。”

    而正是那次的远行考察,改变了吴晓波,让他走上了理性思考的道路。

    在这次跨越多个省市的远行中,吴晓波见识到了真正的、触目惊心的贫穷,引发了他不同角度的思考。他这样问自己,“暴力革命能解决问题吗?能消除贫困吗?”吴晓波开始相信,这个国家的进步需要各个阶层的妥协,需要渐进,需要改良。而这,正是中国早期的企业家思想。

    这次的远行,对吴晓波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他开始对商业文化感兴趣,他开始觉得渐进与改良才是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方法。

    写尽商业铅华

    从那以后,吴晓波开始有意的向企业界靠拢。1990年,吴晓波大学毕业。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向商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初期。在通讯社,他主动要求分配到工业组,而非当时非常热门的政治组或者农业组。这一次出于热爱的选择,让吴晓波真正开始了自己在企业界的生涯。

    在企业界,吴晓波亲历了那个时代的商业浪潮。也在心中积累了足量的素材与万千的思绪。出于新闻专业的热爱,吴晓波开始了他的财经文学创作之路。

    1993年,吴晓波为完成夙愿,开始效仿李普曼,撰写专栏;

    1996年,吴晓波写成了第一本书《吴晓波看世界》。

    这本书销量不错,看准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吴晓波给自己定下了“每年买一套房子,每年写一本书”的严苛计划。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务实的举措,使自己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足够令他不被诱惑,不为他人意志所左右地进行独立地创作。

    1998年,中国经济紧缩开始,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轮民企倒闭的狂潮。吴晓波亲历其中,在详细解了十个倒闭企业的案例作为创作模板之后,历经两年的时间,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大败局》出版了。

    《大败局》是将人的故事放在整个商业故事的核心位置进行叙述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感染力、影响力为吴晓波奠定了“中国财经作家第一人”的身份。这一年,是2000年。

    2004 年,吴晓波先生在访美期间发现,北美经济学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其陌生,并由此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评价。吴晓波因此萌生了撰写一部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间跨度,以企业变革为核心的中国企业史,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变革。

    2007年,历经三年多的创作,《激荡三十年》成功出版,其中“三方博弈”的经典逻辑链,至今仍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而后,吴晓波在经济史创作领域再接再厉,又先后出版了《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两部作品。至此,中国经济史“三部曲”宣告完成,吴晓波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该领域的第一流学者。

    然而,吴晓波探索与尝试的脚步远未停止,他始终保持着和年轻人同样活跃的头脑。2014年,吴晓波创立了面向80后和90后群体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粉丝至今已近百万。

    _mg_3016

    送给年轻人的八句话

    在演讲的最后,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吴晓波先生列出了下面几句对他来说感触最深的话:

    “知识分子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这句名言吴晓波时常提起。他讲到,“我是个极端的人主义者,我只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能够在思想和经济上不依赖于别人。”编者不仅想起了另外一句话“这个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而吴晓波,正是这个社会所稀缺的,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典范。

    “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这是吴晓波从温州一位大胆改革的农民口中听到的,当时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把这句话写到了《激荡三十年》中,并借此深刻的讨论了在管控严格的经济体制下“违法”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如果99%的经济学论文没有发表,世界照样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张五常先生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吴晓波,让他告诫自己,不可产生任何“妄念”与自负。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吴晓波先生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视金钱如粪土”,“杀富济贫”等对金钱畸形的认识。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金钱,但也不能仇恨金钱。我们应当正视金钱,正视财富。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中,让自己能够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旅行,享受美食,享受生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不认为贫穷或者清贫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一点都不值得骄傲。”吴晓波先生借此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金钱,对于财富应当如何使用,如何看待的独到见解。

    “好朋友,见一面少一面。”吴晓波先生坦言,真正到工作岗位上之后,交朋友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所以要更加珍惜那些学生时代的纯洁的友谊。

    “我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花光所有的钱。”这句话出自台湾的一位作家林海因,吴晓波先生笑道,我们赚钱的时候,要使劲的花,要想办法都花出去。挣钱是学问,花钱亦是学问。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吴晓波说,这句话,一半,是讲给女儿听的。

    初三毕业后,女儿去温哥华读书,一年之后,女儿回国,在台大散步的时候,女儿对父亲认真的说,她想做一名流行歌手,她想改变中国的流行音乐界。

    吴晓波看出了女儿的执着与热情,他支持女儿退学,并到上海参加音乐学习,在一次送别女儿候机的时候,吴晓波写下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而另一半,则是写给自己的。

    他认为,人过中年,应该让自己从工作中逐渐解放出来,去旅行,去听好听的音乐,去旅行交友,去享受人生中更多美好的事物。

    让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种“浪费”既是为所热爱之事业的执着与奋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结语与点评

    在演讲行将结束之际,吴晓波先生又向听众抛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吴晓波坦言,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依然缓慢,他希望这样的时代能够快点过去,能够让更多普世的价值,让更多自由、简单的元素融入到政治理念之中。

    “唯有在座的诸位能够坚定社会改革的信念,将今日的五百人扩大到五千人,五万人,最终形成中国中产阶级自己的力量与意志,一个更好的时代才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到来。

    吴晓波先生的演讲结束之后,杨壮老师围绕影响吴晓波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点评中杨老师反复提及的,正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就了吴晓波先生的事业与人生高度。

    _mg_2971

    精彩互动

    问:“对80后和90后有怎样的评价?未来由年轻人所主导的社会又会是怎样的?”

    吴晓波:未来的年轻人与过去的最大的区别来自于互联网,知识传播的途径、商业模式、社会模式都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他相信,80后、90后这代人只会更好,更优秀。

    杨壮:互联网提供给人追求真理的武器,任何社会假象都可以在其面前被粉碎。在这样一个阳光透明的时代,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沦为一个不真实的人,我们不能再甘愿生活在一个充斥假象与不透明的社会当中。

    _mg_3092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