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展望之六】:养老保障和人口战略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养老

【经济展望之六】:养老保障和人口战略


文/  费颖恒

    12月21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第六场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举行,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新当选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之一的李玲老师主持,中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刘丛龙、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涂肇庆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等专家就“养老保障和人口战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007年,是值得回顾的一年,中国国内的发展形势和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北京奥运会将拉开帷幕,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在此岁末年初之际,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的,新浪财经、搜狐财经、金融界和中信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与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分享观察中国经济的饕餮大餐,共同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盘点2007重大事件

    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一亿四千九百万,并且以高于总人口增长率好几倍的速度继续快速增长。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我们即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2007年,我国第一次发表了老年问题白皮书,全国政协第一次在两会期间就老年问题召开了读者招待会,亚洲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了世界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健康长寿规律是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的重大使命”的讲话。这些重大事件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障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12月下旬将要召开的人大常委会议上将要初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其中包括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险,第一项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并且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要实现省级统筹。我们社会保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管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标志着中国从国家基本制度上制定保障老年人口的制度和法律。

    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且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原来模糊的“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说法,到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我国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政策上不断与时俱进,努力推进,并在实际工作上抓落实。

    在城镇养老保险比较重要的事件有:养老保险的确保发放,现已连续46个月的养老金都没有拖欠,养老金的发放支付比往年也是成倍的增长;个人账户做实,原来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现在国务院已经决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有11个省进行个人账户做实的试点,现在个人账户做实的资金已经达到800多亿;提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党和国务院在逐步调整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水平,从05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调整,从08年开始将继续调整3年,并且保持调整的大幅度。

    在农村的社会保险,同样也有值得纪念的大事。除了十七大里面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外,各地方正在积极努力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去的农村老年人很多靠家庭养老,现在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老年人和劳动年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关照。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建立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以实际工作具体地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使得老有所养能够真正实现。

二、回顾改革30年重要成就

    自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来,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减缓,而退出劳动队伍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加上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支出快速增加。我国由于人口政策和快速的发展,在短短的30年内就进入老龄化过程,这使得养老未雨绸缪非常重要。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人口战略和社会保障方面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 “统说统制”的体制。社会保障,城镇职工由国家负责,农村由于是集体经济,有五保户等由集体保障,国家辅以贫困地区一些支持。当时的社会保障可以说是低水平,但是全覆盖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到了市场经济,养老保障最大的成就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养老保障体系在逐步的建立。现在对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这一体系适用于中国的特点,既考虑了社会统筹,同时也考虑个人账户的积累,兼顾了两种模式的优点,是30年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成就之一。

    具体而言,改革的30年间发生的重要转变有:第一,从过去以城镇职工为主,逐步转向城乡统筹。原来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的进城就业、村经济的发展、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等带来了新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也适应经济的变化逐步走向城乡统筹。

    第二,从城镇企业职工逐步走向全体居民,是一个很大的观念的变化。过去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讲的是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去,对是否有这种条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来看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条件把农村老年人纳入养老保险体制。

    第三,各种技术水平和经办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经办机构的普遍建立,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的管理,我们的管理水平现在在逐步的提高,经办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

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造成了大量人口的迁移,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东西南北中,从农民到城市是一个潮流,在这个迁移的过程当中,农民工未来的养老保障如何解决?而在农村留下来的留守老人的保障问题又将怎么解决?这些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养老保障的主要问题所在。

    解决这些问题,一种设想是使得我国的户籍制度逐渐走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允许大家自由迁徙,能够在各个地方都有相应的保障。相应的,保险制度也将不断逐渐提高统筹的水平。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市县统筹,在市县应该要有适当的资金流动的支持,保险法的草案里面提出要达到省级统筹,只有这个实现了,才能更有利于农民在各个地方的流动、务工以及他们的子女医疗等等,这才能够有利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机制上也可以有适当的考虑。据联合国的划分,老年人中还有所谓年轻的老人、中老人和老老人的区分,以后年轻的老人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照顾中老人,中老人照顾老老人,社会上还有一批志愿者来照顾这些老年人,这样一个很人性化的体系,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和谐社会的性质。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难点在于农民工的分化,进城后的农民工一部分将来还是会回到农村,另一部分则会在城市稳定下来,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流动性,应该有不同于城镇工人的保障制度。有一个简单的设想是,对于农民工建立一个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制度。我们现在所交的费用,城市的是按照平均工资,单位交20%,个人交80%。对农民工来说,可以将个人缴费记在个人名下,单位缴费也考虑将一大部分记在个人名下,当他转移走的时候,把单位缴费的那一部分也要让他带走,这就解决了农民工的流动性的问题。

    对于农村老年人也该有一套适应他的保障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要使它跟城镇之间能够衔接。目前农民工的各项措施包括农村留守老人的这些政策都在指定过程当中,解决儿童教育的问题,解决计划生育的问题,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从社会保障来说,一方面建立务农农民的保障,农民工的保障,征地农民的保障,这几个制度之间可以互相衔接,缴费年限也可以进行折算,农民工在转换过程中,其保障体系也能得到相应的转换。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已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主要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从当地的村、镇的养老服务这个制度或者体系的建立来帮助老人安度晚年。北京西城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另一方面,应用政策鼓励已经进城定居的农民工把老年人接到城里来住,政府在住房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或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对于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是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预测2008工作重点

    第一,转变观念。把农民的养老问题看成家庭的问题,看成个人的问题,要转变为看成是社会的问题。以城镇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为主,以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而且要兼顾到所有社会的全体成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第二,要多干实事。就农村社会保险问题,第一个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应该尽快出台,第二个新型的养老保险应该尽快的出台,现在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对农民养老保险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现在我们也有了这个能力了。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来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报告里面,都要讲到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纳入今年的工作计划要干一些实事。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保险法现在列入人大的审议的议程,社会保险法这个法律体系是否完善,对于我们制度的长效机制,对于制度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第四,加强经办能力建设。所有的政策要贯彻落实,必须有一套经办的体系,要覆盖全面,城市里的社区,农村里的乡镇村,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系,使好的政策得到好的落实。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