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展望之八】: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战略

【经济展望之八】: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文/焦洁

    12月21日晚,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第八场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举行。本场论坛主题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邀请到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杨壮教授。本场论坛由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王璞主持。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搜狐网、金融界、和中信出版社共同主办,在此之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论坛适逢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京成功举行,并且我国即将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北京大学也将在2008年迎来110周年校庆。所以在此岁末年初之际,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举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一、盘点2007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

    康荣平主任和杨壮教授一致表示,今年虽然没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事件发生,但是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都在做着走出去的准备。杨壮教授指出,2007年中国一些汽车公司通过贸易、建厂的方式,在海外地区生产销售汽车,可以算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小案例。“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是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现象”,杨教授强调,“因为21世纪的今天和我当年1986年到89年在美国学习期间,遇到的南韩现代在美国出口汽车过程当中的滑铁卢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当初韩国的现代企业和南斯拉夫企业进入美国,以大概3千到5千元钱的低价在美国销售,当时美国人很实际地都去购买,半年之后,美国消费者对他们汽车的各方面进行了测评,结果很多标准不合格,最终撤出了市场。大概是在三四年之前,当奇瑞、吉利打算进入国际市场时,杨壮教授表示担心,他说:“中国的企业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走到国外是不是要重犯当年南韩企业85年、86年进军美国市场时遇到的麻烦?”而如今,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教授认为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当时韩国的汽车设计包括内部零部件在20年前几乎是不合格的,而现在我们企业的很多组件已经是来自于国际标准化市场,也就是说今天的市场,中国企业出去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南韩企业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   

  康荣平主任对此表示肯定,他指出韩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在一个不是很开放的国内市场成长起来,但是中国企业跟韩国、日本都不一样,是在高度开放的国内市场成长起来的,所以说奇瑞、吉利他们走的比我们想像得快。   

二、怎样算是“走出去”?

    对于此问题康荣平表示:“我理解的走出去,就是中国要解决出口太多带来的贸易摩擦,需要直接在外投资建厂以避免一些贸易摩擦,比如说为当地解决就业,税收,等于把生产或者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等各种矿产资源越来越缺,跟这个背景有关,也是海外直接投资。所以我个人理解的走出去,比较狭义地讲,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并购”。康主任继续指出,还有一类,即不管是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还是并购,都可以直接获取海外技术技术。

    杨壮教授从人民币升值角度出发,表达了他的观点:整个中国现在遇到的状况和86到89年日本在美国遇到的情况几乎相同。当时也在80年代出现过一段石油危机,日本经济起飞,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增长非常厉害,由于政治和经济两个因素使得日本当时不得不在海外建厂。当前中国的情况类似,但是中国又多了一个复杂情况,即意识形态问题。当时日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日本要购买美国,可能要战胜美国企业,日本比美国企业竞争力强,这一点很多人认同,但是他们并没有谈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杨教授说,当前意识形态问题不仅在美国,在欧洲也出现,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多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往外走,必须跟世界的企业结合共同创造财富。在境外生产、服务,与当地人结合在一体,包括很多企业到海外上市,这个趋势是几年前所没有的,而上市后同时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主持人王璞认为,我们走出去也是获取海外市场的一种途径。比如华为是中国企业靠技术走出去的一类比较陈公的典范,而且他走的是先到中低端,然后再逐步进军发达国家的市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拿到当地的订单,同时,获取国外的人才。另一方面,从国内现状来看,由于人口红利给我们带来的成本的优势在逐渐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提高,同时我们环境的成本也在提高,于是中国企业有了一种走出去的动力。

三、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杨壮:建立品牌地位,培养国际人才

  中国在研究了南韩和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后发现,一个企业要真正走到国际市场,首先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地位,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品牌,了解这个品牌,崇尚这个品牌,追随这个品牌,那么这个企业将飞速成长。   

  另外,走出去也是在培育人才。中国的企业尽管在国内培育了很多人才,但是,我们真正懂国际市场,了解国外的文化,同时懂国内市场,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并不是很多。“出国的人很多,很有意思,这部分人了解了国外以后,好像又不了解国内了,我们有些没有出过国的人,在国内研究中国企业的经营战略,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的文化国情,研究得相当透彻,但是当我们一旦到国外后就会发现,国外的人情环境和中国的人情环境完全不一样”。

  杨教授举了有意思的例子,毛泽东等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情摸得相当透,而在解放后出现了问题,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认识不清。杨教授指出,在整个国际化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可以使我们的企业更加具有国际化的战略性思维。杨壮教授又以华为为例,华为这几年在海外的扩展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海外业务已经达到了70%,除了美国之外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但是我们在看他竞争的模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原来在中国市场所采用的方式,这些方式在有些国家和有些地区是成功的,在中东,在印度,在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还有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相对是成功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国情、人文是一样的,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市场,可能就要重新思考。

康荣平: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种必然

  康荣平主任在赞同杨壮教授的观点后表示,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深刻的变化。90年代以前,中国企业的一般形式是以国内市场为他主要运营目标,而跨国企业是企业的特殊形式。而经济全球化正在带来一个非常深刻的变革,就是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企业的一般形式。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wto以后,面对的竞争对手多是跨国公司,它是全球的市场和资源配置,如果中国企业仅仅靠着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资源配置去跟这些全球化的企业来竞争,将永远是处于劣势。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跨国化已经是他们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了,再往下走,可能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未来跨国企业肯定是企业的一般形式。经济全球化,包括好多技术的变革,电脑、互联网使企业跨国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今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其是大企业,多数已经是到了必须出去的时候了,如果不运用全球的东西,在竞争上永远是处于弱势的。康主任强调,这对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原来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实际上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另外有一块跨国公司理论,两者是分家的,现在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它统一起来。   

四、回首改革开放30年

康荣平: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康荣平主任以投资为主线,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5年,叫转折型起步期。这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基本上是一些国有的大企业。康主任幽默地打了个比方:一般婴儿大概一两岁开始学走路,如果这个孩子你到了三岁还不让他学走,还是让他爬,到了五岁你让他学走路,他的动作速度跟三岁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个阶段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跃进性”,它跟那种自然而然出去的企业不太一样,当然交的学费也相当高。   

  第二阶段,1996年到2003年,走出去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为什么划在1996年呢?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批企业,他们是在国内通过竞争慢慢长大了,长到国内市场也比较激烈了,他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往外走,包括海尔等一大批企业都是96年海外第一次投资。因为国内市场比较饱和,竞争激烈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出去。   

  第三阶段,就是04年后,叫做加速发展的阶段。为什么定在04年呢?在03年以前的前两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的方式都是绿地新建,并购是一个很小的地位,04年是一个拐点,以联想收购ibmpc作为一个标志,海外并购占海外投资的比重迅速上升到36%,在以前的年头大部分就是10%左右甚至更低,到05年就更高了,并购所占的比重超过50%。   

杨壮: “走出去”首先要“思维”国际化

  杨壮教授认为,我们谈的是走出去,但是走出去跟外国企业走进来分不开。国企的gdp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民企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里面的东西越来越高,而且现在很多跨国公司中,不大清楚它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里面有中国,也有外国,而且现在中国的企业在这边也有很多,而且中国的企业家走向国外是必然。

    在跟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也看到了如果只在中国市场进行竞争的话,它不论是在战略还是经营,不论是品牌还是技术,不论是人才还是其他领域可能都无法赶超,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杨壮教授认为国际化就是中国企业往外走的过程中,有了进步,但是又找到了其他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战略思维的国际化。在70年代到90年代,企业定义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进行改革,很多问题上的决策不是按企业的决策而决策的,还有很多政治的因素在背后作为导向。96年到03年,中国的企业成熟度很高,是时候具备一种国际思维能力了,这种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呢?危机意识,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对象,企业生存的目的等。

  第二个变化,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呢?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很大的程度上意味着制度的变化。杨壮教授认为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这么多企业出去了,出去后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新东方,原来的俞敏洪手下原来北大的一些朋友,他们自从股权以后都出局了,招了一批新的职业经理人,招他的cfo和很多人都是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的经验,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不仅仅是出去,他的观念和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国际化代表的人文理念的国际化。杨壮教授分享另一个案例,浙江的一家企业进入西班牙卖鞋,然而一个大鞋厂库存全部都被烧掉了。我们的企业的思维是尽早的能够在国外建立一个市场,但是“文化的理念”很重要,我们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讲社会道德的人。西班牙祖祖辈辈都是制鞋的中心,我们一个温州企业到那儿去,不顾及把别人的饭碗挤掉,这也许不是符合国际化文化理念的方法。我们有些企业出去后,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不够或认识不够,乃至出现无数的美国最高法庭案件,这点是值得深思的。  

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点

康荣平: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是难点

    康主任说,从硬件上来看,好像世界现在是比较平了,但是从软的方面来说,其实鸿沟非常大。康主任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是东亚国家中国际化起步最晚的,目前全球所运转的市场经济也好,企业制度也好,实际上是欧美国家建立起来的,相关的规矩,相关的商业语言都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鸿沟。

    谈到明基的例子,康主任印象深刻。明基的国际化年头很长了,李昆耀曾坦言,为了这一次提升,他已经事先准备了8、9个高级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欧美市场上打拼过十几年的高级经理人。后来发现8、9个远远不够,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这个事情很快败下阵来。

  有一个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中国企业目前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是75000人,中国目前所具备这个资格和合格的只有5千人。具体这个数到底准不准确,康主任不能肯定,但是他觉得这个差距是对的。这个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的最大的难点,因为这种人才不是在国内培养出来就能合格的,“需要在国际市场打拼过很多年才算合格”。   

    所以,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必须现在就开始培养人才、网罗人才。   

    谈到国家应该扶持哪些企业走出去时,康荣平表示,中小企业走出去是到目前为止得到支持是最少的。中国政府现在大力推境外贸易加工区,它是采取企业做主角,这对中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下一步的走出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扶持的作用。

王璞: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

    对于康主任提到的“人才”难点,主持人王璞指出,中国企业首先第一步可以派出人去到海外,第二步我们能不能把派出去的人收回来,这个是难点。

    王璞总结到,除了杨教授提到的管理制度、责任、和谐发展,和康主任讲的“人才”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就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品牌形象”,国家形象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比如韩国走出来,韩国世界杯足球那种拼搏,那种血性,那种团队,韩国的演出,歌星,“韩流”,其实都已经先一步出去了,这都是一种文化的输出,国家形象的输出,国家形象输出到什么程度?联合国秘书长都是韩国人带队,当国家形象输出以后,企业跟着走出去就容易,这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国家现在要转变一个什么观念呢?其他国家怕中国,觉得不确定:第一人口多,第二政策上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过这个逐渐在消除,所以我们现在要全国一起努力,包括学界、企业界还有出国的留学生一起,把中国好的文化给传递出去,把中国礼仪之邦的定位传递出去。我们要发扬中国是好的,我们强大以后,要让世界人民受惠,就是这种儒家品牌,这种文化,这种境界,包括我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任,当我们把这样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以后,他们就不害怕了,就会接受我们,这样我们企业走出去就容易了,这个工作我们十多亿人都可以做,去不了国外可以用互联网发邮件、写东西,表达我们的心声。

杨壮:用“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

    杨壮教授认为,哪些企业走出去,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该用比较优势这个观点来看问题。印度的比较优势就是it人才,而且it人才大部分都是国际化的,因为他们在海外生活经历多年。中国的企业哪些方面有优势呢?在世界扁平之后,中国人、美国人、印度人和其他地方人都有一个平台就是网络。我们互联网和互联网相关的这些企业创新的案例相当多,不仅仅有百度、淘宝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落后,因为这个行业就是在90年代后期建立的,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80年代的这些人也都马上进入这个企业,所以这是中国有可能往外走的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中国有很好的理工科教育。日本企业招聘了很多中国学理科或者工科的人去进行软件开发,印度塔塔公司到中国来,把中国当作世界整个战略格局的重要的一个棋子,一个原因就是到中国来招聘这些英文还不错的软件人。另外,中国的服务业由于中国文化优势,中国人给你提供服务的时候还追踪问题,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