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希特勒的直觉——从独具慧眼到自我毁灭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宫玉振

宫玉振:希特勒的直觉——从独具慧眼到自我毁灭


相关附件:
  • 104637656_副本
  • 题记:“成也直觉,败也直觉”,这或许是对希特勒最好的描摹。36天迫降法国,天启般的直觉给希特勒带来了“辉煌的胜利”;然而,胜利的孪生姐妹叫做“狂妄”,仅凭直觉而无视军事专家的谏言,使希特勒远离前线,一错再错,走向败亡。

    宫玉振老师认为:尽管过人的直觉会带来辉煌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精准运筹,才是组织在竞争中胜出的不二法门。

    几乎所有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会对希特勒在军事上的直觉留下深刻印象。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曾评论说,希特勒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证明他是对的。当德军中大部分军事专家因为保守谨慎而缺乏创见的时候,希特勒的独具慧眼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原定作战方案是将装甲集群主力集中于右翼的b集团军群,由其在布鲁塞尔北面发动主要突击,担任左翼的a集团军群则在法国的东部边境担任助攻。这一方案,事实上是“二战版”的施利芬计划(参见本订阅号在2014年9月20日推送的微信:《施利芬计划:你不可能保住一切》,发送关键词“施利芬”至本订阅号即可收到该文章)。时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对这一方案提出异议,认为依此方案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装甲集群主力转至左翼的a集团军群,以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之间的阿登高原为主要突击方向,以切断英法军队的后路。

    然而,德国陆军部认为曼施坦因的这个设想是匪夷所思,所以断然拒绝。曼施坦因坚持己见,陆军部不胜其烦,为了彻底打消他的念头,陆军部干脆解除了他的参谋长职务,任命他为步兵38军军长。依照惯例,上任之前曼施坦因首先要谒见希特勒接受训示。于是不甘心的曼施坦因乘机将计划面呈希特勒,没想到希特勒立即意识到了曼施坦因计划的巨大价值。最后,曼施坦因的计划起死回生,德军攻击的重心移到了a集团军群。结果,德军仅用了36天就迫使法国投降。

    希特勒的直觉清单,还可以再列上一大串。他比总参谋部更早认识到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潜在威力,运用空降兵实施突袭完全来自他的灵感,正是他判断出盟军会在诺曼底实施登陆,等等。他在出兵莱茵兰、苏台德以及波兰等问题上的决策,更是体现出他在局势判断与机会把握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与那些犹豫不决的将军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幸的是,当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希特勒在世人面前大出风头的时候,当军事专家们的失策反衬出他高明的时候,当戈林和弗罗姆这些身边人变本加厉地不断吹捧的时候,希特勒也越来越自负地认为自己具有超出常人的“天启”一般的直觉。

    事实上,希特勒在二战初期的战略直觉之所以看起来几乎万无一失,与其说是因为他的英明,不如说是由于英法外交与军事上一连串失误给他的胜利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对手的错误所提供的系列机会,加上希特勒过人的眼光和冒险的天性,使德军的行动有了相当大的成功可能。

    然而,战争历史一再表明,尽管过人的直觉会带来辉煌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精准运筹,才具有更高的取胜概率。而希特勒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具有相当的军事天赋,却缺乏扎实的战略战术训练和能力。对此,曼施坦因曾经有过公正的评价:“希特勒对于作战机会的把握独具慧眼,一旦发现便能迅速抓住,但他缺乏对一个作战思想实施的前提和可能性的判断力。作战目标和由此产生的作战的空间性,必须与所需时间和兵力相适应,对后勤补给也有很大依赖,而希特勒缺少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力。”如果说在战争之初,统帅对机会的把握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战争一旦演变为持久的对抗,考验的往往就越来越是对抗双方的整体战略运筹能力。

    曼施坦因认为,如果希特勒有一位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总参谋长,而他又充分信任这位总参谋长并能听取咨询,那么他的弱点至少会得到某些弥补。利德尔·哈特也认为,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然而,胜利带来的狂妄,已经使希特勒不愿与下属分享决策的权力与成功的荣耀,也使他不能容忍下属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他的决策中所存在的问题。

    有历史学家曾经评论说:如果说希特勒能够听取不同的忠告,比如布劳希契在敦刻尔克问题上、加兰在不列颠之战期间、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之前、古德里安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以及许多将领在任何其他场合提出的积极建议能够得到希特勒的认同的话,德国将处于更加有利的战争地位。但事实是,那些试图向他提出告诫的高级将领们——哈尔德、蔡茨勒、古德里安、曼斯坦因、克卢格——一个个都被他先后革了职。军事专家的意见没有什么份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希特勒这样做的结果是,德军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军事领率机构,也没有任何机构被授权制定战争计划,所有人都在等候“元首的直觉”,如果没有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德军连一个集团军群都无法行动。甚至任何一次行动,只要兵力超过一个营,都必须向希特勒请示。德军从事的战争越来越成为希特勒“一个人的战争”。

    而自认为是最伟大战略家的希特勒,相信自己即使坐在办公室里也会比前线的军官们更能洞察一切。然而正如曼施坦因所说的那样,希特勒手中的情况图,尽管上面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标识,却绝对赶不上前线战事的发展。更不用说他从遥远的后方根本无法判断前方的行动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必要的。由此希特勒不停下达的指令,也就只能束缚和损害下级的指挥。

    更要命的是,当形势的发展与希特勒的期望不一致时,希特勒却深信自己依然具有预测和掌握事态发展的能力,深信自己的意志终将取得胜利。他拒绝听取下属们那些敌人兵力占优势的报告,不管报告是多么的现实。他拒绝接受将领们出于基本的军事原则对他提出的规劝,不管规劝是多么的合理。在自大与自欺的双重推动下,希特勒的直觉一步步变成了脱离现实的异想天开。1942年秋他曾经告诉曼斯坦因,他准备1943年派一个摩托化集团军群经高加索向近东、继而向印度突击。曼施坦因这位当时德国将领中最出色的战略家,毫不客气地指出希特勒的主张就是胡说八道。然而希特勒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荒唐中吸取教训,相反却不断犯下一个又一个灾难性的错误。

    不管是在军事还是商业领域,战略上的直觉,无疑向来都是最稀缺的领导天赋。直觉决策从来都为领导者所看重,战场和商场上也从来不缺乏依靠领导者的直觉而成功的案例。然而从希特勒身上我们看的很清楚,过度的自信与狂妄却会使领导者因偏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决策机制,最终使组织失去基本的理性决策能力。曾经引向成功的直觉,也就变成了令其不可自拔的陷阱。因此,当一名领导者成为独断专行的超人的时候,不受制约的“天才直觉”所孕含的,恰恰是导致组织走向自我毁灭的种子。


    本文是作者为《商业评论》2014年第10期“宫释兵法”专栏所撰写的文章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