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调整周期,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表示,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整(2011年以后被动局部调整;十八大以后全面调整),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就是最后关键的调整期。
卢锋预计,如果各方面政策不出现太大变化,今明年有可能走出宏观经济周期调整最困难的时期。
6月25日,在北大国发院和新华社瞭望智库主办的《2015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卢锋称,面对全球范围的投资错配,中国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应对;有一些重工业已经到了临界点,也需要结构调整。
同时,在中国经济上一轮高涨过程中,贸易部门快速扩张,这使得企业部门在面向未来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有历史性的偏差,导致现在在调整中面临更大困难。
而且,在过去一轮扩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资产的货币化程度和范围空前加深。比如,房地产作为一种大众投资领域,随着房地产付款体制市场化改革,资产价格飙升。小众的投资品,像艺术品、字画、古玩、收藏品,也出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增长。
“这样一种资产货币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因素,带来了很相当程度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这也是我们过去早年的调整所罕见的。”
卢锋表示,又由于中国叠加了一个“四万亿刺激”,以及权力寻租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此次经济调整的时间比较长。
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卢锋认为可能发生四个方面变化。一是随着改革的逐步加强,中国经济体制会发生一个全面深刻转轨,有望初步建成一个开放型现代市场经济的架构。“这就意味着民营经济将发挥更大作用,竞争充分程度会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目标和重要性会进一步增长。”
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实际汇率的提升等,中国经济有望在下一轮周期,即到“十三五”末期,进入一个低水平的高收入行列。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有可能接近或者超过美国,那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
三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会进入历史性阶段。中国重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可能已经接近顶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进一步向质量、效益、集约的方向发力。四是未来中国经济领跑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围和深度会逐步加深。
财新网作者:李雨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