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健康中国”战略规划有利于中国三大转型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刘国恩

刘国恩:“健康中国”战略规划有利于中国三大转型


相关附件:
  • 450x29
  • 640

    本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于12月10日在2016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的发言。

    2016年影响中国未来的三件大事

    首先从中国发展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层面上看, 2016年有三件大事值得回顾,从而能更好的把握中国发展的未来。

    首先是中国的宏观经济。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6年持续下行,从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下滑了六年。中国经济的低效增长比较多,有效增长越来越不足,产能严重过剩成为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特征。

    第二件大事发生在国际政治上,包括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川普的当选,预示着贸易保守主义的抬头。全人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发展,资金、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不发达国家受益匪浅。如果川普的经济政策按照他在竞选时所言,并在总统执政期间执行的话,全球化进程将面临巨大的失速威胁。中国经济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体自然会面临巨大的冲击。在产能过剩和美国宏观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内需导向的新增长也就变得比过去任何时间都重要。

    第三件大事就是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国家提出了把健康中国作为未来5年和未来15年中国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并且要把健康中国的目标融入到中国所有的政策。如果能够落实健康中国的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宏观经济、国民健康、国家医改的转型升级都会在相当程度上成功迈进一大步。

    健康中国规划有利于三大转型

    第一,为什么如果按照健康中国的规划来做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因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需要的是新的产业动能和市场需求。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20%以内是以农业品和工业品构成的,80%左右是以现代服务业的形式构成的。而中国目前服务业刚刚跨过50%的大关,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给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最大空间的,无疑是在现代服务业。而根据国内外横向、纵向的趋势数据考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业又是服务业长期增长的龙头,家庭消费结构、就业增长的数据也都显示了一致的趋势特征。

    医疗保险对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医疗保险显著促进居民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快速增长;另外就是非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因为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得到进一步的拉动。实证研究表明,医疗保险不仅显著增加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效促进人们预防性储蓄转向当前的非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此外,医疗服务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经济景气还是不景气都会有人看病就医,而且一对一的就医服务也决定了它替代度很低的高度劳动密集型特点。因此,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促进又进一步会带动居民内需的消费。所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第二点就是健康的转型。国民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四大方面,行为、环境、医疗和遗传。在这四大因素里面影响程度最大的莫过于健康的行为,第二是健康的环境,空气、水、食品、住房等等这些相关的行业,如果不能够把健康的理念融入到所有的政策中,仅靠医疗卫生部门就很难达到健康中国设定的目标。对全民医保制度而言,如果能够引进创新的激励措施和机制设计,将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环境。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商业医保中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是政府主导的全民医保,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从而推出一些不同的缴费和待遇的优惠计划来改变个人和机构的行为。

    最后,健康中国的规划有利于医改的转型。医改从2009年以来到今年已经六年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安排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医疗服务供给上还是面临很多难题。这次关于医改的五大制度安排把分级诊疗放在首要位置,主要因为中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并未很好发挥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各行各业各个主体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如果把医院和诊所做一个简单对比的话,医院是优质资本、人员和技术的集成中心,它的优势在于提供疑难重症的专科服务。而普通诊所的特点是广覆盖、更可及、更灵活,它的优势在于提供普通门诊以及慢病管理等全科服务。如何能够真正推动分级诊疗,发挥医疗服务的比较优势?在医疗服务的要素市场上,首要改革的任务在于消除束缚医生职业流动的政策性障碍。在服务市场上,应该更好发挥全民医保这只抓手的作用,采用更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让大医院集中专科住院服务,逐步减少最后取消普通门诊服务,中国医改的分级诊疗目标才可能真正达成。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