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林毅夫说,这是不懂经济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林毅夫

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林毅夫说,这是不懂经济


相关附件:
  • 92e_0e
  • 中国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从改革开放以后每年平均9.6%的增长下降到了6.5%,“中国是否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经济体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金融体系脆弱、腐败多发、就业困难等危机。

    林毅夫认为,所谓走进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没有办法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表示,中国当前6.5%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高出发达国家4个百分点,说明中国还是会比较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中国并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林毅夫看来,中国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外部国际环境,而非内部机制的问题。他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尚未复苏,从而导致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幅下滑,这种全球环境不只对中国,对金砖国家、东亚高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带来了冲击。

    主张消费拉动是误导中国

    在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远低于投资,跟美国正好相反。不少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向消费拉动转型。

    “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林毅夫指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则需要依靠投资。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后,家庭收入增加,消费者增加,投资跟消费共同变成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而经验上,也有美国、欧洲家庭过度负债造成危机的前车之鉴。 他认为消费拉动是一个政治化的议题。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来的,不是消费出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资出来的。”

    不应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

    近十年来中国一直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大量货币成为可贷资金,却因为人们对实体经济信心不足而流向股票、房地产等具有投机性质的虚体部门中。

    林毅夫表示,他一向不主张用宽松货币政策作为反经济周期手段。“我认为更多的应该用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它的流向比较清楚,即使在当前的状况之下,我想我们作为经济周期的应对措施,应该更多的要靠投资。”

    人口红利永远用不尽

    林毅夫认为,只要能不断地把劳动力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人口红利就会出现。

    “永远用不尽,只要你有产业升级的空间。”

    而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他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产业指导政策。

    “拿个比喻来讲,要成为冰山,一定有露出水面的那个尖角,但是也一定在海底下的那一大块冰,实际上企业家是露出水面的那个角,然后政府的作用是露出水面下面的那一大块冰块。”

    中国的成功模式是所有成功国家的模式

    中国在短短30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速度令世界惊叹。林毅夫认为,中国的成功模式是所有成功国家的模式,也就是在每一个阶段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一方面靠市场和企业家,另一方面靠政府的因势利导,把企业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中国能走上成功道路的原因,是没有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是“看自己有什么,根据自己有的什么东西能做好,然后创造条件,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 。

     以天下为己任

    林毅夫把鸦片战争以来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他将自己看作是第六代知识分子,“最幸运的一代“。他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中华文化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热爱,但他认为这很自然。在他看来,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使命。

     访谈结束前,林毅夫给年轻人写下赠言:
      “  

    要抓住自己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机会。如果希望有点成就,那总是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

                                                              ——林毅夫

      林毅夫荐书清单
         

    《四书》

    内容简介: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孟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作为儒家学派经书的《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2《老子》

    作者:老子

    内容简介:

    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为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3《传习录》

    作者:王阳明

    内容简介:

    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王守仁)的讲学语录,由他的学生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收录编辑而成。《传习录》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关于“知行合一”、“慎独”、“致中和”等哲学思想有深入探讨。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撰稿:施纯志,徐然 编辑:黄雪迪,吕楠)

     《领航者》首播:凤凰卫视中文台周日21:40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