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啥缺乏创新?答曰:应试教育使得我们从小就缺乏创新的基因,扼杀了创新的天性和潜能。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痛心疾首,摇头叹气;竭力愤世嫉俗,倾情悯人悲天。其实,这种说法很扯淡,不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已。之所以习惯于如此名状,大概因为它时髦方便。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此类说法甚嚣尘上,夺人眼目,那么我们离创新不会更近,很可能是更远。这种说法本身,正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请问,天下的教育制度,哪国哪家,哪朝哪代,不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普遍常态
所有集体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都会有一套特定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和检验组织的活动是否达到了组织的目标。而这种标准通常要具有某种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可测量性。一旦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出现,组织成员自然会向评价标准靠拢,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表现,以期合规,或者更近一步说,希望成为该组织标准所界定的模范典型和标杆榜样。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组织的认可和褒奖。
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社会性的制度安排,要符合某种集体的规范和制度的准则。 惯常情况下,不合群的人,在任何有集体规范的地方都是要被扼杀和打压的,无论是天才还是笨蛋。因此,大而言之,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只是考试的科目和方法不同而已。40年前,如果你手上有茧子,车间、田间的好把式,你就能够去上大学,当然,还有出身要地道。这不是没有考试,而是考试要比一比谁的茧子厚大。“这,就是资格!”
在中国,死记硬背是功夫,大抵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靠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确实是功夫,无论是学校在读还是职场打拼,关键时刻,那些靠死记硬背得到知识的人,能够想得起,说得出,用得上,也能出人头地。更何况,死记硬背本身的功夫跟创新能力并不必然互为矛盾,而是属于两类不同的能力,甚至可以互补。否则,你连基本的东西都记不住,哪儿来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在中国,需要经过严格的高考才能上一流的大学。高考考什么,大家学什么。这有什么可非难的么?难道你让中学生们随心所欲耍六年,然后高考时考些他们从来没学过的东西么?如果我连个标准的考试都应付不了,成为创造性的人才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我的概率会高于那些能够从容应付标准考试的人群么?如果说,我们现行的高考体系和考试内容没有鼓励创新,那么它同时大抵也没有扼杀创新,没有漏掉多少能够在未来进行创新的天才。
许多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特别地鼓励创新,证据大概并不足以为信。笔者曾经在美国高校教书20年,亲眼目睹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公立私立大学的都有,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去应付多项选择题,从而得以过关,挣学分,拿学位。当然,你可以说美国教育从小就不压抑孩子天性。你儿子在美国幼儿园信手涂鸦。老师鼓励说,太富有想象力了!这是全世界最棒的!高中毕业,你儿子很可能在麦当劳中规中矩地按照规程烤汉堡,或者在超市收银,一块钱之内的找零也得借助计算器。也许,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比臆想人人创新要来得更加实际。
在美国,你想上好大学,也得踏踏实实地应试。人家要sat,你得考sat。人家要求课外活动、全面发展,你得玩儿命地去美容你的简历。你得踢球游泳,显得体育积极。你得拉小提琴弹钢琴,表明你很文艺。 你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你们全家都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因为他最终决定是否向一流大学推荐你。哪一项不是考试?哪一点不是应试教育?要知道,进入美国最优秀研究生院的学生,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应试教育中最顶尖的学生,专业学习优异之外,你还得先去托福(toefl)纪阿姨(gre)。没有哪个学校说“粪土当年gpa!”
“应试”是所有组织活动中的铁律
广义而言,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应试者。所有的组织活动,都是类似“应试教育”的行为艺术。 你有什么评价指标,我们就极力表现预期的行为。哪儿都一样。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按重量考察生产绩效,当时生产的机床注定要有一个很沉重的基座。支持美国共和党的选民反对堕胎,那些骨子里不反对堕胎的政客也要郑重表示“尊重生命”。如果印度医院按照放支架的个数评价医生的业绩,可放可不放的患者就都被放了。如果中国的市民婚后买房限购,那么很多夫妻就成群结队地到民政局申办各种名目的所谓离婚了。政策就是考试,对策就是应试,谁怕谁呀?在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如果国王喜欢细腰,举国美女都要束腰。如果你们老板喜欢太极,很多人立马研究陈、杨、孙、吴、武,要能当面说出老板主要宗法的是哪个流派,怎样地吸收各家之长,如何地独特创新。当然,跑步、登山、书法、摄影,老板的喜好不同,考试的格调就不一样。人生诸多考试。应试,乃人之本能。关键是看考试的内容和出题者的品味和水准。诟病应试教育本身,无疑隔靴搔痒。
回到初始的问题。不要让应试教育为缺乏创新背了黑锅。常言道,生存之必须乃创新之母(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我们还没被逼到那个份上。坑蒙拐骗都能赚钱,抄袭模仿就能发财,为什么要创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各类企业与组织,我们的考试题里创新二字还没到真正需要出场的时候。只恐怕到创新出现在考试题里的时候,应试教育又要被追捧为创新的助推器了。
话说回来,谁说我们不能创新?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没多少人认为是个事儿。在咱这儿,俨然创世纪!又是教主,又是元年的,日日皆创新,每天都颠覆。这种创新还真不是靠死记硬背所能折腾出来的。
《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第7期马浩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