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演讲】姚洋:怀揣诗篇,心向远方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姚洋

【毕业典礼演讲】姚洋:怀揣诗篇,心向远方


相关附件:
  • 1607063704
  • 2018年6月2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本文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发表的致辞。

    1607063704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以及家属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国发院的各类毕业生总数达到 1067 人,其中,经济学博士6人、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29人、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硕士23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90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77人、ppe经济学方向8人,经济学双学位700人、经济学辅修34人。我谨代表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全体教师和行政人员,向所有毕业生以及你们的家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校园时光是充满诗意的日子。对知识的汲取、找到答案之后的小惊喜、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还有课堂内外和老师的交流,这些都是美好诗篇的素材,而未名湖的绿水、朗润园的恬静,也定会成为同学们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记忆。同学们要毕业了,除了带着在燕园写就的诗篇,还会带着对远方的憧憬。诗是我们的情怀,远方是我们的理想。没有诗,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没有远方,我们的生活就会失去方向。诗与远方,会把同学们带得很远、很高。

    然而,生活不止是诗与远方,更多的是平庸、甚或苟且。恋爱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面对家庭的琐事,洗衣、做饭,洗碗、擦地,更别提养育孩子的艰辛。“家庭是爱情的坟墓”,虽然有些过分,但也不是戏言。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每位毕业同学的梦想,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你会发现,你的工作并不那么值得炫耀,你每天做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也许你会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当你加班加点做好企划文案、然后兴冲冲交给老板的时候,你得到的也许不是赞美,而是劈头盖脑的一通臭骂。我们的博士毕业生都很优秀,足以和海归博士同台竞争,打败几十个竞争者,获得很好的高校的教职,但接踵而至的是几乎无休止的发表压力。你可能写出了一篇自认为非常满意的文章,甚至有一两个全新的发现,但是,文章到了审稿人的手里,立即变成了无数平庸文章中的一篇。那种打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消化得了的。

    我们能够拒绝生活中的苟且吗?2500年前,年轻的王子释迦摩尼本来在深宫之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偶尔离开王宫却发现,街上到处是乞丐和病入膏肓的病人,因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疑问。他的父王为了稳住他,给他提供无数的美女,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先洒扫街道,赶走乞丐和病人。然而王子对美女没有兴趣,出门的时候,眼前仍然浮现出乞丐和即将死去的病人的影子。最终,他决定抛妻别子,出家做苦行僧,试图通过冥思,找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他圆寂的时候,他的跟随者确认他已经找到了答案,但他却没有说出来。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一千年之后,达摩仍然要面壁十年,重新寻找答案。

    和释迦摩尼同时代的孔子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一落千丈,母亲只能靠在曲阜城里为人洗衣养活自己和哥哥。如果释迦摩尼关于人生的痛苦是悟出来的话,孔子的人生痛苦却是由实实在在的苦难堆积起来的。感谢他的伟大母亲,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孜孜不倦的自学,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就成为鲁国的大学问家。“学而优则仕”是他的抱负,无奈鲁国被三桓所把持,孔子报国无门。但他没有像老子那样,以“无为”之名隐遁山林,而是设教授徒,培养懂“礼”达“仁”的弟子,希望通过他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礼崩乐坏、争斗纷起的东周列国时代,他却希望恢复周礼,劝导君主施仁政、对百姓轻徭薄赋,实现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这是他的远方。但是,孔子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天,学生们为如何实现“仁”展开一场辩论。有人问,如果一个人掉进深井里了,而我不会游泳,我该为了“仁”而跳下去救那个人吗?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因为“仁”就是实现无我。孔子的回答却是,如果你不会水,就不应该跳下去,因为你自己都牺牲了,如何实现“仁”呢?孔子的现实主义,甚至透着“圆滑”。子贡自恃有钱,把鲁国在国外的奴隶赎回来,却不去找鲁国国君报销。孔子批评他,告诉他说,你接受国君的补偿,并不损害你的声誉,但你不接受的话,今后就没有人愿意再去赎回奴隶了。

    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人类的孩提时代就参透了人性,因而看穿世间五千年。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积极的现实主义:我知道人性是不完美的,我也知道世道是不完美的,但我不遁世,我要入世,我要以积极的姿态改变人世。何谓“大隐隐于市”?孔子是也。

    但是,孔子绝不是无原则的人,更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倡导礼制,但绝不屈服于权贵。当鲁国国君被三桓赶到齐国的时候,他带领弟子来到齐国,希望得到机会,劝说强大的齐国国君出兵讨伐叛逆的三桓,一呆就是三年时间。即使是面对君主,孔子也要直言相谏。子路问他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在现实中,他顶着压力,以博学和雄辩,制止了鲁国以活人殉葬死去的国君的习俗。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生活的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生活的方式;我们无法逃避生活中的苟且,但我们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李零先生说,孔子一生不得志,惶惶然如丧家狗。但这是一只怀揣诗篇、心向远方的丧家狗。因为他的坚持,中华文明才如此历久弥新;也因为他的坚持,2500年来中华大地才涌现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如一座座灯塔,点亮历史黑暗的隧道,燃起我辈砥砺前行的勇气。

    同学们要毕业了。希望大家怀揣在未名湖畔、朗润园里编织的诗篇,带着对远方的向往,勇敢地走出去,直面生活的苟且。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谢谢大家!

    2018年6月24日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