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中国有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消失。未来5年,中国经济否能稳定在6%-7%的增速,政策走向很重要。中国提振经济必须降低制度成本,以延续成本优势,同时清除一切影响创新的障碍。
当前中国改革正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成为潮流,“ 但要真正转变成经济动力,尚需时日。”周其仁教授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创新方面也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需要真真切切地拿出行动。
中国成本优势减弱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昨日,周其仁教授为台下数百位听众展示了一组数据:自1979年以来,中国gdp的年增速为9.8%,2009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此外,中国在对全球经济复苏上也有卓越贡献,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那么,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周其仁归因于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创新优势。其中,成本优势就包括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税收低等。
“ 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就是两个海平面,过去靠人工筑坝拦着,坝一拆掉,高海拔的水就灌进来。这个落差的势能释放,支撑了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周其仁表示。
然而,自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 因为中国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周其仁表示,从1995年到2012年,中国的gdp上升了8.6倍,同时国民薪资、社保以及土地出让均出现大幅上升。
“ 中国制造的成本不完全是工人的工资,综合成本也在高速增长,这里很大一块不是市场供求形成的成本增长。我国综合成本跟发达经济体迅速靠近,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来最主要的原因。”记者注意到,在10月19日弘毅投资年会上,周其仁也强调了这一变化。
这种变化发生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去年8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 全球制造业成本变迁报告》显示,以美国为基准( 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创新关键在协调利益
到2020年,中国经济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在周其仁看来,目前高收入国家复苏依然缓慢,中国未来经济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策方向。
和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前行伴随着改革。周其仁建议,改革需要注意两个方向:一是降低制度成本,以延续中国的成本优势,比如降低税赋;二是中国应扫清阻碍创新的障碍,这样中国才能建立起自身的创新、独特性优势。这两大措施是中国经济未来的“ 引擎”。
演讲结束后,周其仁对记者表示,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中国已经在展开,“ 只是需要时间,并非一朝一夕见效。”
不久前,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的政策研讨会上,周其仁表示,创新、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技术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可能性和机会,但创新创业要真正从一个想法变成经济力量同样需要时间。”他强调,创新的关键是协调各方利益,突破实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