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其仁在《思客讲堂》发表主旨演讲 姚冠华/摄
2015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做客《思客讲堂》,发表了题为《以紧凑对蔓延——再谈城市化下一程》的精彩演讲。本期《思客讲堂》由新华网思客、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共同举办。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周其仁:
谢谢各位,刚才两位的专业程度都比较高,我的专业程度比较低。我的题目是《用紧凑对蔓延》,也是接着4月份的一个题目,讲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杯多水少——中国城市的“超前修建”现状
要先从常识谈起,在水杯里面放满水,如果杯子多了,有很多杯子,还是一瓶水,情况就会变得麻烦起来。这里面有一个杯满之溢的道理。如果杯子多,水太少,哪个杯子都装不满。很不幸,在局部地区就发生了一些杯子太多、水太少的情况,比如有一些空城。总之,发生了这些现象。如果是外星人看地球人的生活,吸了这么多霾,水泥埋进地里,然后很长时间没有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经济问题和研究社会问题时来思考。不仅仅在偏远的地带,大家看这张照片来自于直辖市。这张图也是房子修好,空空荡荡,离我们开会的地区只有3.2公里,而往城里走3.2公里,就是北京。
这种空杯子到处都有,拿一些数据来看,这些年不同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发布,发布也有很多种度量的问题。比如发改委下属的城市和小城镇研究中心有一个课题报告,全国144个地级市中,92.4%都在建新区,检索到161个县城中,提出建新区的有67个,占41.6%。还有一家是标准排名研究院,利用网络大数据发布很多的排名,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设市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0.97万,相当于新建了50个洛阳城。截止到2014年初,全国设市城市658个,城市城区人口3.77亿人,暂住人口0.56亿人,建成区面积4.79万平方公里。被他们列为所谓打引号的“鬼城”,这样的城市有很多。我截了前15名,一平方公里最低是2692人,到第16名就是4000多人。通常城市建设设计的初始指标,跟城市大小没有关系,这是密度关系。我们过去讨论大中小,大的可能是密的,也可能是疏的。这是这家研究机构的情况,在网上用数据提供的。
这些年我看过很多城市,城市的照片拍了很多,抽象来看大概是这样一个图画,就是一开始的比喻。我们的桌上摆了很多空杯子,每个杯子里面都没有多数水,大家都希望把别人的水倒到我这个杯子里面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竞争前景很渺茫,谁也不愿意把水倒出来,就是大大的杯子,很少的水,这是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现状。
观念、利益、习惯——“摊大饼”的成因
对于这个现状,观察者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少放点杯子,倒满一个再倒一个?为什么要摊这么多杯子,耗费我们巨大的财力和环境的压力,空空如也,同时要背上债务,要支付利息?这里面有一些不合理性,但是这些问题都有产生的道理,通常有机制的问题。一部分是观念,一部分是利益,一部分就是习惯。第一,有一种观点觉得,等人多再修来不及了,等人多再修就贵了,这种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超前有一个适度的问题。我们超前建设要动用资源的,要求得回报,无论来自财政,还是来自于借贷,这个资源都是稀缺的。超前得太大了,在经济上就会过不去,承受不了这个负担。
第二,过去一直想只要修路就有车来,只要修房就是有人来。我们之前是忽略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哪里修哪里满,大体从90年代末,基础设施大投资以后,这个情况在全国已经开始变化了。很多地方修了很多时间,人气旺不上来。
第三,为什么这样摊,这里面有一个利益机制。这个动力让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冲动,一届一届去夸大这个城市面积,去摊大饼。其实是土地债务,地不是钱,把地压给银行套来一笔债务去发展,其实有很多这种问题,还有地方政府的竞争问题。
紧凑城市——下一程的城市发展方向
现在的情况,2012年经济下行,确实过去认为不可持续的地方,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持续。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讨论一下,下一程的城市到底要怎么搞?我选了一个关键词,叫紧凑。这两个词很容易理解,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这是一种主张,也有很多的争议和不同意见,没有关系。我感兴趣的不是它的主张,我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主张,会有一些经验上的发现。
比如去年有一篇论文是讨论气候变化碳排放的,发现美国的亚特兰大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的人口总量差不多,巴塞罗那人略微多一点,占地面积亚特兰大是4280平方公里,巴塞罗那只有100平方公里。亚特兰大交通引起的碳排放量是巴塞罗那的10倍,同样的人口占这么大一片,巴塞罗那只占那么一点,这个事情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4月份我介绍过日本的城市,这是一个40万人的城市,老人不出来,城市没有活力,死气沉沉。改造办法就是发明了地面电车,把主要城市的节点联上,让居民往轨道交通两边集聚,基本上走500米就可以上车站。通过这个来振兴城市,富山市这个城市已经成为日本的明星城市。中国问题不同,摊得太大,怎么收拢变成有活力的城市,某种角度是可以借鉴的。
三个故事——城市蔓延应“集聚为先,依靠民间”
我讲三个故事来看中国的现象。第一个故事是深圳,早年是工业区。搞工业,没有工业没有产值、没有就业人是聚不起来的,人聚起来就改造工业区的形态,变成有商、住、办公、研发,再往后就是更多城市服务形态插入到工业区里面。干这件事情的是天安数码城,是一个香港的上市公司和深圳一家国企合作的企业,这是它的logo,里面已有基础设施,有服务,这是它的一些理念。现在这个城受欢迎,弄到全国13个地方去,在全国建设了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些新的想法,这还是一个效果图,没有建成,这是它反映它的历史,工业园、工贸园、泛科技园、城市产业综合体,创新企业生态园。我非常欣赏与时俱进。
第二个故事也是在深圳,珠三角有40万家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他们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在关外开辟了1平方公里做了华南城,里面都是商铺,供应原料,人气聚集之后就升级,这是8层楼的上铺,就涨了起来。等到更多的人来活动之后,他就开始有一些写字楼、酒店,办公、娱乐、体育就起来了。这家公司是华南城,非常受欢迎,很多城市里面的汽车没有起来前,小商场特别多,它需要改造,受欢迎。
最后一个故事是成都附近的故事,最早在青羊区,它是小企业,发现中小企业找不到园区去工作,就自己租小厂房用,比较有活力,被另外一个双流区招去了。在这块靠机场的好地区开辟4平方公里,很多都是农家,第一步又是做工业区,几乎重演了深圳的故事,几万人到十几平方公里来。然后就开始盖电影院,开始修生活设施,自来水、下水道、污水处理、景观一样一样搞。最近的变化更大了,因为人气越来越旺,就搞大型的海滨城,原来是蛟龙工业港,后来建海滨城,我上个星期还在那里做调查,这么大的一个水体,1万1千吨水养海洋生物,修这个东西底下有一个很大的排水道,这就是一个民营企业搞的园区。然后屋顶上引进了直升飞机观光,也是从工业港开始,蛟龙港,然后是蛟龙港海滨城。
上海老外滩,田子坊,北京的锣鼓巷,还有中国宋庄,成都的宽窄巷,都是在不大的空间里加密,这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讨论的问题。如果扩城、建城蔓延,下一步是不是就是紧凑作为对冲,要集聚为先、人气为王、便利为重,要转变观念和策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要更多地靠民间的力量。我刚才这些故事都不是完全政府主导开发的,都是民营企业在那里挑大梁,不单单是盖一个房,而是一片区,一个城市激活,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也有意义。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