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是句老话,本来的意思是,世事——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常常像棋局一样变化多端、深不可测。没有料到的是,即便以棋局来比喻世事,还是把世事的不可测程度大大低估了。时近岁末,专栏的编辑要我对明年的经济作点评论。我向来自知缺乏预测的本领,于是,写下“世事胜棋局”五个字,为自己做一点辩解。
假想的前提
棋局不同于世事,在于天下任何一种棋局的前提——开局之前博弈双方拥有的“兵力”以及开局之后可以“出手”的机会——是假想出来的。以象棋为例,红黑双方不但各自有的棋子总数相当、车马炮一一对等,且开局时的布阵一模一样,走起来每方各置一子、走法要按照约定的规矩进行,不可以“乱来”。围棋呢,虽然没有事先摆好的棋阵,但是黑白两方摆阵的机会是对等的,摆的规则也是事前约定,大家要在行礼如仪中表演本领。
是的,棋局很平等:起点平等——初始条件完全一样,所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平等——出手的机会对等,规则一致;只是结果不平等——有输有赢。这类起点和机会平等但结果不平等的游戏,很符合现在关于“公平”的定义。
天下那么多的人迷恋棋局,我猜测就是因为棋局的公平。在下棋这个行当里,还有不少“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美谈。我以为,青少年除了考试和体育比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胜出的机会不多,要是比赛年龄、经验、财富、权力之类,就没有“起点平等”这一说了。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来下棋吧。纵然你七老八十,或者钱财无数,到棋局里来,你我的子儿一样多,要是我赢了你,岂不快哉?
问题是,天下棋局那令人着迷的公平性,是假想出来的。世事里的竞争——经济学家说得好,竞争是资源稀缺的同义语——从来不讲起点的平等。古往今来关于战争的记载浩如烟海,你可曾听说过交战双方兵力绝对相同、车马炮一一对等的事情?世事里的竞争也讲规则。“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规则,“大战不杀降”是规则,商场里成本成套的民法典,更是规则。但是同棋局相比,真实世界的规则要复杂得不可以道里计。象棋里的“马”,只可以在平面的“日”字里先直后斜地跳,真实世界里的马呢?可以向上跳!
靠预测对付棋局
因此,我以为对付棋局的能耐和对付世事的能耐,不是一回事。固然,有一些要素是相同的,比如凡事要估计未来的多种可能性,特别是要估计竞争对手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局限条件下求大等,无论对付棋局还是对付世事,都是相通的。但是,棋局前提的假想性,截然不同于世事前提的真实性。因为这“一点”不同,对付棋局和对付世事的能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付棋局,最重要的本事是“预测”。因为初始条件给定、过程的规矩简单明了以及目的十分明确,任何棋局博弈双方全部可能作出的选择,事实上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连带地,当一方作出一个选择之后,另外一方可能的反应,以及对方“再反应”面临的选择集合,也都可以预先知道。“棋看三着”,讲的就是棋局可测。如果可以棋看五着、七着甚至十着——也就是预测能力更强大——你对付棋局高人一筹是肯定的。是的,下棋高手要会“算”,而算的本事,从来以脑容量巨大、可以记住更多的预测结果为前提。
以上发现——“对付棋局靠预测”——到了公元1997年就被证明了一回。是年5月3日,世界国际象棋的顶级人物卡斯帕罗夫——他从1985年起就是这个项目的世界冠军、棋力无人可出其右——与ibm一台名叫“深蓝”的计算机展开了人机大战。到11日为止,六天内双方共对弈六局,其中三局打成平手,而“深蓝”最终以两胜一负的成绩,拔得头筹。
由芯片和铁皮组成的机器人,把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万物之灵,人类中的佼佼者——杀下马来,靠的就是记忆加预测。据报道,“深蓝”重14吨,拥有32个头脑(并行的微处理器),每秒能计算2亿步棋!工程师让“深蓝”贮存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棋谱,它能根据棋王过去的棋局进行程序优化。靠着一个“评价函数”——衡量局面“好坏”的计算方法,“深蓝”给所有走棋的因素评分,判断走了某一步后,有什么相对的“好处”,然后搜索所有合法的走法,从中决定可以使评价函数得分最高的走法。就是说,对弈完全变成了一种计算。
不可测的世事
被称做“天才棋手”的卡斯帕罗夫输了,表明在“记忆—预测—计算”方面,人脑对于计算机没有“比较优势”。据说,在国际象棋规定的每走一步最长用3分钟的时间内,卡氏至多只能“计算”180步棋。从计算能力方面来看,他输给了3分钟内可以计算360亿步的“深蓝”,一点也不冤枉。
但是,人脑的真正强项,不是对付棋局而是对付世事。我以为,世事的特征有三点:(1) 真实世界里的博弈,参加各方的初始条件是“天生不公平的”,不能指望依靠假设,这些初始条件就变得“易于处理”;(2) “比赛规则”不那么简单,并且常常因为利益所在而遭到违反;(3) 在稀缺的条件下展开竞争,不但“对手”是谁不那么明确,而且经常变化。由此,世事不可测!
对付不可测的世事,最重要的是“判断、适应与调整”。根据有限的信息,部分依赖科学,部分依赖经验、常识和直觉,对可能的选择作出取舍,这就是“判断”了吧?“判断”——不等同于计算——常常出错,人类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即便作出了自认为最高明的判断,人类还是要准备,一旦出现“出人所料”的局面,就要及时作出调整来“应变”。
我不是说“预测”就完全没有用场。因为好奇,也因为事关重大,人类对于不可测的未来总也要“预测”一把的。问题是,对世事的预测——即便是最高级的和最科学的——本质上就是“判断”:看什么不看什么,把什么列为预测的前提性假设,将真实的事情简化到何等地步。更重要的是,任何预测一旦作出,人们就将它们束之高阁,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付那些可能没有预测到的、甚至与预测结果截然相反的事件上。
要论对付世事,计算机战胜人类的可能性是零。这是我写在2002年到来之前的一个判断。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我们时时准备上述判断的失灵吧。
本文为周其仁教授2002年1月7日所写的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