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移动课堂】滴滴打车是如何打赢“三大战役”的?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案例

【bimba移动课堂】滴滴打车是如何打赢“三大战役”的?


相关附件:
  • 2014061
  • 文/程桔华

    作为一家出行移动互联网公司,骁勇善战的滴滴打车在过去两三年内,pk掉了30多个竞争对手。目前又在低价专车领域和拼车领域与uber、易到用车展开新一轮补贴大战。一直在pk,从未被打败的滴滴打车,现在的状态是为竞争感到兴奋。尽管滴滴打车身经百战,但能打赢其中的“三大战役”至关重要,这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7

    2015年5月21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著名教授周其仁老师的倡导下,在国发院张帆教授、黄卓老师、谢绚丽老师,以及双学位办公室赵普生老师的带领下,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师生一行30多人来到滴滴打车参访。滴滴打车cto张博讲述了滴滴的成长历程,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滴滴如何在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的故事!

    一战摇摇:以弱胜强,滴滴赢在战略

    当2012年下半年,滴滴准备在北京大干一场的时候,其实市场上的先行者摇摇招车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当时摇摇招车已经成功融资300万美元,而此时的滴滴创始资本只有区区80万元人民币。财大气粗的摇摇的打法对滴滴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比如给北京5000个司机买了智能手机,在fm103.9北京交通广播进行24小时全天候广告轰炸,每隔1小时轮播一次。滴滴显然没有经济实力去做同样的事情,但也不甘坐以待毙。

    面对强敌,滴滴是在战术上与之正面交锋,还是在战略上围魏救赵?国发院老师的这一追问,让张博倒出了猛料。

    首先,在产品打磨上,滴滴比摇摇做得更细。比如,滴滴发布的第一个app版本是带语音功能的。司机只要动动嘴就可以轻松操作。这主要是考虑到司机在开车的时候,眼睛和手都非常忙碌,所以产品一定不要占用司机的眼睛和手。而摇摇的产品体验就相对差一些,司机得扭头看一下屏幕显示器,才能知道订单的详细信息。要知道,开车的时候做扭头动作对司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点细节改进,使得滴滴的产品更受司机欢迎。摇摇开发出同样功能的产品,比滴滴足足晚了4个月。在移动互联网的快时代,这是致命的。

    其次,在向乘客收费这件事上,滴滴比摇摇醒悟得早。2012年9月,滴滴发布的第一个版本是要向乘客收3块钱的。之所以这么做,是考虑到96163这个叫车平台也是向乘客收3块钱的。滴滴想当然地认为,用户的付费行为已经被培养了十年,所以没有必要打破用户的付费行为。滴滴甚至还异想天开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国每天有3000万订单的话,滴滴只要搞定100万单,每单收3块钱,就很快可以盈利上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开始因为司机的注册数量不够多,导致乘客叫车成功率只有20%。

    在国发院老师看来,打车软件是一个双边平台,如果乘客规模越大,司机的体验就越好;同样,司机的规模越大,乘客的体验也就越好。反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20%的叫车成功率,还向乘客收3块钱?这么差的体验,乘客自然会甩你而去。移动互联网时代,“免费”很重要!

    好在滴滴醒悟得早,在滞胀期一开始,就立马决策取消3块钱,对乘客完全免费。这一招立竿见影,乘客数据飞速上涨。加之“天时”巧合,2012年的冬天,北京接连下了五六场雪,每下一场雪,订单就涨一倍。而摇摇这一次又比滴滴慢了好几拍,直到12月底才向乘客免费。

    再次,在稀释股权上,滴滴比摇摇想得更长远。在争夺司机资源的时候,摇摇亮出的一大杀手锏级的招术是抢占首都机场入口。在北京,每天大概有2万辆出租车从首都机场出入,这是出租车最大的入口。为了抢占首都机场入口,摇摇通过出让股份的方式获取独家经营权。但是在稀释股权这件事情上,滴滴想得更长远。“我们未来还要打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不能因为打北京市场就早早把股份给稀释了。”

    失去机场入口的滴滴,并非陷入绝境。北京不是还有三个火车站入口吗?!但是火车站的场景跟机场完全不一样,它只有一个甬道,司机接上乘客后必须立刻走人,每辆出租车从进到出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滴滴线下团队需要做什么呢?第一步就是判断司机所用的手机是不是智能手机,如果是智能手机,就给他装上滴滴打车app,并完成注册,还要给司机一个订单,教他怎样使用;如果司机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就要送他一部智能手机,给他一个套餐,充话费,装app,教他使用。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这是非常考验线下团队执行力的。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滴滴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比如隔几米安排1个人合适,第一句话跟司机说什么,第二句话说什么,传单上写什么,怎样使注册过程更顺畅……滴滴整个线下团队在那一个冬天都是实行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方式。不过最后的结果也出人意料,滴滴在北京三个火车站拉到的司机数量,比摇摇在机场拉到的司机数量还要多。

    二战大黄蜂:剑走偏锋,滴滴赢在战术   

    与摇摇的竞争,滴滴可谓三招出手,招招制胜。但是在2013年,滴滴面临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必须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快速跑马圈地。而打车是本地化属性非常重的场景,在北京赢了,在全国其他省市不一定也能赢。

    滴滴的第二站选择了上海。不过那时上海已经有了竞争对手大黄蜂。大黄蜂的团队实力也是非常强的,他们是土豆和优酷合并以后,由土豆cfo率领的精锐部队出来做的项目,同时布局上海、广州、深圳市场。在2013年4月,滴滴派出一个小分队打上海市场的时候,大黄蜂已经做到了1万个乘客、5000个司机的注册量。这对于后发者来说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滴滴还是决定在上海打一场攻坚战。

    据张博回忆,当时只用了2周左右的时间,滴滴在上海就开始反超大黄蜂了。国发院所有师生都好奇,这一次,滴滴为何又能后来居上呢?

    此前,因为资金不足,滴滴在与摇摇竞争的时候迫不得已放弃广告轰炸模式,但是这一次,滴滴已经获得金沙江的a轮投资和腾讯的b轮投资了。在资本的推动下,滴滴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去干。所以这一次,滴滴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媒体轰炸形式,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打了广告,所有的新闻都上。当然最有效的仍是群发短信。

    “当时我们通过渠道拿到上海10万多个iphone帐号,推送类似于短信的信息。里面有一些小动画和图片,形式很新奇,比一般的短信转发率高很多。在2周内,我们给10万多个iphone帐号发了十遍短信。”    

    三战快的:以一敌百,滴滴赢在创意

    在上海战胜大黄蜂之后,滴滴很快又跟杭州快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这场战役打得相当精彩,一开始是基于支付功能展开的,但到最后却演变成一场营销大战。

    在2014年补贴大战之前,微信支付是非常弱势的,因为腾讯所擅长的社交和游戏都不是很强的交易场景。而阿里的淘宝交易场景很强,支付是它的强项。滴滴是腾讯投资产品里面唯一一个大众高频刚性的交易场景,每天有几百万人使用。如果将微信支付在滴滴上使用,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

    滴滴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后,一开始的预期并不高,如果能带来5%的订单增长率就很不错了。为了鼓励乘客用微信支付,滴滴给每个用户每单便宜5块钱。这些费用是由滴滴来补贴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仅一周之内,订单就涨了10倍,到第二周订单涨了50倍,订单平台瞬间从10万级别变成500万级别!那段时间就连快的自己的员工都改用滴滴了。

    这可把快的急坏了,于是也开始补贴。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滴滴和快的就像针尖对麦芒较上劲儿了。只要谁先撤补贴,谁就有可能彻底从这个战场上消失。这场补贴大战打完之后,除了快的和滴滴,其他30多家对手就都消失了。这场补贴大战打完之后,很多人知道了微信支付,并养成微信支付的习惯。

    2014年5月,滴滴停止补贴后,开始思考下一个策略。思考的大方向就是看看还有什么是滴滴独有的,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基于微信的关系链。滴滴注意到:每一个乘客用微信支付之后,其实还可以继续增强粘性,甚至可以把他们当作种子去影响周边更多的人。只要给乘客一定的“好处”就可以(因为很多乘客都有占便宜的心理)。但问题是给什么样的“好处”合适呢?最后滴滴推出了创意产品——打车红包。国发院老师认为,打车发红包实际上是把补贴变成一个产品,用社交的方式放大传播,是滴滴2014年非常牛的产品,杀伤力极强。

    滴滴在发红包上很有章法,快的根本没法抄袭:第一招是靠用户发红包,用户将红包分发到各自的朋友圈,能拉来新用户;第二招是通过企业冠名发红包。据了解,合作规模最大的是蒙牛,发了几千万的红包,这也成为滴滴的生财之道;第三招是在电视台发红包。滴滴是国内较早使用摇一摇发红包的。2014年1月1日,滴滴与江苏卫视合作新春晚会,共吸引1700万用户参与,送出3亿红包。

    虽然最后滴滴与快的合并了,但在红包创意上,滴滴似乎更深入人心。

    链接:
    本次参访,国发院师生对滴滴的融资过程和盈利模式饶有兴趣,纷纷向张博提问。在张博看来,当公司业务不够强的时候,就需要花一些精力让外界知道你,之后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当公司业务足够强的时候,自然会有好的资本主动来找你。一流的业务会吸引一流的资本,一流的资本会吸引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业务,这是良性循环。
    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滴滴还没什么名气,那时候找资本肯定得主动出击。那时见过的所有资本基本上都不看好滴滴,不过最后还是在a轮时遇到了伯乐——金沙江,在b轮时金沙江又介绍了腾讯,而且a轮和b轮间隔时间非常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后面的融资就非常顺利了。现在,主动找上门来的资本一大把。基于各种考虑,滴滴只会选那些对业务发展最合适的资本。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