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正式组织吗?”
北大国发院emba的《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课程,好似上了锁的深宅大院,陈春花老师每次都爱以这个问题为钥,引领同学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探寻组织行为学科里的奇花异草、宫殿回廊。
什么是正式组织呢? “组织是为了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于系统化的努力的人的组合。”“正式组织基于权力、责任、目标;而非正式组织则基于情感、兴趣和爱好。” 陈老师首先给出了一个定义的知识框架。
朗润园致福轩教室里,冬日的阳光照见了缕缕沉默。
沉默的深处,是每个人心灵的左冲右突。
家是为爱筑起的小巢,还是城里人想逃出去、城外人想挤进来的围城?
如果说家是正式组织,维系它却要用人间真情;如果说家是非正式组织,那一纸婚约又代表了什么?
当把中国人最看重的“家”放在组织管理的视角下,这一托起我们整个生命的概念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家庭成员必须以情感、爱好相连接;但家庭的管理,又不能硬性分工,有分工就会有压力”。说到这里,陈老师再次提醒北大国发院担任高管或企业家的emba,“正式组织必须有目标。但你不要为家设立一个目标啊!如果达不成目标,你可怎么办?!”
举座皆笑,掌声雷动。
为商学教育,她“以身作则”
“人生就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文豪莎士比亚对人生的诠释,放在组织背景下,就是“组织里,只有角色,没有个人”。
讲到每个重要观点时,陈老师都以自己在企业界的亲身经历来传道授业。“当我空降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帮助这家企业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当企业绩效已经突飞猛进,中坚队伍已经培养起来的时候,竞争对手嗅到了“人才”的味道,前来虎口夺食。
怎么办?“我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看到了大量的商业案例。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并不担心”。当一半的高管另攀高枝的时候,陈老师运用组织的力量,迅速调动多倍兵力,补充进高管队伍,从而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你不重要,组织中只有角色最重要。你要做的,是想办法获得角色!”
除了在企业界纵横驰骋、在学界教书育人,陈老师最大的爱好是“写作”。二十多年来,她著作等身,出版了多本管理学著作。她是怎样“计划管理”写作的?
“人们在做计划管理的时候,有三拍:年初拍拍脑袋定目标,拍拍胸脯下决心,年底拍拍屁股走人”,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画像吗?
“目标必须是刚性的,不要定内心认为完不成的目标;目标必须在各方面达成共识,否则就无法实现;计划管理就是为目标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
“我就先设定一个写书的目标,想好每天写多少字,写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写;这些确定后,再加上一个行动,每天去写就好了!”陈老师举重若轻,可听者品味起来,却又那么重。
解剖管理案例,她有“三板斧”
案例到底要怎么讲,才能既生动有趣,又切中要害?——这是每个商学院教授都在探索的问题。陈老师在案例教学上,有“三板斧”。
第一板斧,从问题出发。在给同学布置作业时,她就要求大家首先厘清问题。“管理就是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于盘根错节的案例之中,找到真正的问题之所在,必然是后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大前提。很多时候,管理中恰恰是问题都没有找对,复杂的分析又有何益?
第二板斧,评价组织行为的标准要清晰。
“这家电子企业,创始人一直在打造幸福企业。但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却在逐年下滑,这样员工真的能幸福吗?公司长期的绩效,才是员工幸福的真正保障。”有人开始辩证地看待企业员工的幸福。
“但至少老板这样的做法,让农民工真正感到了尊严”,也有人鼎力支持幸福企业的打造。
同学们各执一词,案例讨论硝烟弥漫。陈老师却以一个学者特有的冷静,将同学们拉回到“组织的目标——绩效”。
“当我们评价组织中一个策略、行为的对错时,一定要考虑绩效,这才是组织可持续性的保障”。emba的学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思考框架为纷繁的管理问题找到解决的路径。
从以激励机制致胜的海底捞,到互联网时代痛苦转型的通用;从管理创新团队的谷歌,到“人单合一”的海尔,陈老师引导同学们关注“商业的时间轴正在变短”,从过去和现在的中外案例中发现组织管理之道。
第三板斧,现场教学。作为bimba商学院的院长,陈老师一直希望北大国发院的商学教育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希望教授更多带领同学们走进典型企业,现场探讨管理问题。
已有的《战略与经营的高效契合》课程,就把emba同学们带到了一家知名企业的深圳总部,在“管理的现场”击中问题的实质。
巨变时代,个体与组织 “共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
《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课程,陈老师用四分之三的篇幅,介绍“组织管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运用之妙, “以正合”;
最后一天,她则以对“巨变时代”的洞见将整门课推向了高潮,“以奇胜”。
当同学们热烈讨论九零后、九五后步入职场,管理者该祭出什么高招的时候,陈老师却以灿烂的微笑给大家一个当头棒喝——“也许这根本就不是问题。管理学界现在都在思考,当机器人可以胜任大部分可量化、可标准化的工作后,人该怎么办?”
从2012年开始,陈老师开始把自己的管理学研究转向商业组织“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当未来已来,旧观念终结了吗?企业的发展模式会怎样更新?经验是否迎来了末日?我们是否已告别代际和谐?组织的边界在哪里?…”
面对未来,陈老师抛出了一连串十个问题,个个尖锐,个个似乎也还没有终极答案。
在技术加速变革、个体价值崛起的时代,陈春花老师陆续推出了《激活个体》和《激活组织》两本书,阐释她对这个时代的全新解读。
“平台性、开放性、协同性和幸福感成为了组织全新的属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就要构建新能力,包括变革的领导者,激活的文化和对的人”。
对这一问题更为系统的研究,体现在陈春花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五月刊上的文章《管理整体论及七个原理》上。“顾客在哪里,组织的边界就在哪里”、“驾驭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组织管理从‘分’转向‘合’”…七个原理以内在的逻辑相连接,像七朵祥云,把同学们托到了新环境下组织管理的制高点。
思想之美、人文之美、技术之美:美美与共
作为bimba商学院的“舵手”,陈老师对emba的课程体系有着怎样的规划与期许? “宏观经济课程是北大国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独特优势课程;人文讲座系列,是为了培养大家对美的认识,这根植于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大数据课程和讲座系列,则是为了让企业家更好地面向未来”,三大系列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共同绘就了北大国发院的人才培养地图。
“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今天的商业,都在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因此,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懂得美,欣赏美,才能为顾客提供美”。
在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朗润园,玉兰花、海棠花、参天古树、一碑一亭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述着美,传递着美;而在国发院师生“共生”的课堂上,更是思想之美、人文之美、技术之美“美美与共”,共同追寻着“铸就商界领袖”的社会理想。
天寒地冻,朗润园春暖花开。(张彤 撰稿,李然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