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23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我觉得第一是崎岖,第二是不寻常,第三是希望。
2023年的经济复苏不太平稳,路径特别崎岖。第一季度的时候,大家都信心满满,因为经济恢复的势头比较猛,但二季度的经济复苏速度降了下来。直到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定调,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后,三季度的发展稍微稳了一点,四季度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随着政府政策发力,我觉得2024年(的经济)会比2023年好。
首先是房地产行业,政府在2023年出台了多项措施,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政策上放开了企业放贷,有利于稳定房地产的供给侧。在需求侧层面,政府推行了因城施策措施,多数城市基本上把房地产给放开了。
不过,房地产行业下行已经3年了,要真正想把它稳定住,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但只要政府政策上不放松,我预计2024年年中或下半年,房地产行业可以稳定住,不再跌了。
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对地方政府采取了比较严厉的管控措施,所以地方政府的负债被卡住了,加之疫情导致地方政府赤字很大,因此投资和消费都比较乏力。
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比如1.5万亿元的化债资金,还发行了1万亿元的国债,这些措施加起来,我觉得到2024年上半年就会起作用,也相当于让很多项目提前启动。2024年地方政府的投资,至少会维持在2023年的水平,对此我是谨慎乐观。
要鼓励创新创业
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有误解,老觉得是消费不足,实际上2023年,国内主要是投资不足。
2023年,我们的消费增长已经很可观了,它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了83%,我们不能期待它再高。目前(gdp)的差额,一方面在于出口额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没有达到预期。过去几年,投资带来的新增长都在2个百分点左右,但2023年只有1.6个百分点。
对于我们而言,出口不是我们自己可控的,只要别的国家需求下降,我们出口就会下降,尤其在全世界出口都下降的情况下。
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就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在投资方面,2023年房地产投资下降了15%~20%,这占据了极大比例,另外,地方政府的投资增速也下降了。
在这方面,我觉得有几件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第一是金融,现在我们提的更多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方向没有错,但也必须注意到,金融就是存在风险的,没有风险不叫金融,不可能把金融风险完全去除掉。
第二,要想鼓励创新、创业,就一定要有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
所谓资本市场的活跃,是要让大家看到资本市场有“玩头”,否则大家不可能活跃起来。什么叫有“玩头”呢?就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有时候还会冒得很高。没有这种惊喜出来,大家不会想玩金融,也不会去创新。
但我们现在一谈到创新,就怕重复建设,但只要创新,就一定会有重复建设和泡沫的存在。如果先把泡沫撇清了,我们就不会有创新。
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我们为什么需要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有人说是为了融资,也许是。但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股市就是为创新买单,甚至可以说是为创新的失败买单。
一个创新成功的概率可能是1%,像早年阿里巴巴这样的创新,甚至是1/3000,因为孙正义支持马云后,他的回报率就是2900:1,这2900倍的回报从哪来?马云不可能给他,他是从上市,也就是普通老百姓那获得的。
为什么投资人从股市获得高额回报,对于全社会来说是正确的?
因为如果没有这2900倍的回报,那么在最开始,就没人会选择做投资了。当一家企业上市后,投资者的回报是2900倍。而在此前,他可能失败了2900次,这是没人看见的。其中的社会成本已经付出去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成功者把成本拿回来,否则下一次他就不会再投资了。
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会怕股市有泡沫,或者疑惑股价怎么涨得这么快,这其实就是让大家“玩”到。我们要想好,把金融整顿完之后的做法。
在这之后,我们只要提供好的环境,创业就可以交给市场了。我觉得只要环境好,市场就会冒出来创业者和创新者。
未来,在海外再造半个中国市场
近几年,出海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我们无法控制出口的情况下,出海是一个非常正常且正确的选择。
我们现在出海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受到各个国家的欢迎。(产业链)逐渐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转移,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基础比较好,我们的技术产业过去占据很大的优势,所以向那些地方进行转移,我觉得值得鼓励。
比如shein(希音)一旦上市后,它的创始人许仰天,可能就要排入中国富豪榜前10。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而且它还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服装行业,可它照样赚钱,照样估值660亿元。
未来的10~20年,我们要在海外再造半个中国市场,所有成功的国家,在过去都是这么干的。
不过,对于企业家来说,出海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问题,因为国内供应链太完整了,企业出海之后,供应链可能还得留在国内,很多企业可能要面临从国内大量进口,导致元器件成本上升。我相信企业家会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采访整理|《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