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财经》杂志 林毅夫小传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校友新闻

【媒体报道】《财经》杂志 林毅夫小传


相关附件:
  • logo2
  •  

     林毅夫,曾用名林正义、林正谊,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1978年获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毕业后从军,任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孤身从金门泅渡至厦门,据称当时“抱着篮球”。后辗转来到北京大学,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访华讲学期间,林担任其翻译,并获得赏识。1982年,他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大陆首批赴美留学生。

      1986年,林毅夫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进行一年博士后研究后,他回到中国,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处工作。1994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共同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杰出代表,林毅夫一直颇受国际学界推崇。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等发表论文,对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大饥荒”成因及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制作出解释,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在长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经济发展的见解,认为一国遵循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其企业才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才能实现最优发展,他将此总结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或“比较优势理论”。

      上世纪90年代末,林毅夫建言开展“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同时也可在当时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拉动内需。这成为数年后“新农村建设”的先声。

      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林毅夫在一年一度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题为“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的演讲,在比较优势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经验作出总结,中国经济学者中获此殊荣者惟此一人。-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