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看“十三五”之张晓波:农业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价格诱导机制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研究生

朗润园看“十三五”之张晓波:农业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价格诱导机制


相关附件:
  • 张晓波
  • 朗润园看“十三五”之二

    张晓波:农业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价格诱导机制

    145950611359575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波接受海外网采访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打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仗,春季农业生产是关键。随着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预示着新一轮农业改革即将启动。

    当前,在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形势下,中国农业依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十三五期间,农业改革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哪里?备受瞩目的土地制度,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如何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结构改革?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有又哪些新举措?

    为此,海外网财经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波,共同探讨新一轮农业改革发展的亮点与难点。在张晓波看来,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避免区域性和结构性不平衡关系,才能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 加强供需关系是关键

    海外网: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小康决胜阶段,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供给侧改革将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哪些新契机?补齐农业化“短板”的关键靠什么?

    张晓波:这个问题问的好,当前谈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自身利益两个基础之上,要结合农民自身问题一起考虑。就比如,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二连增”,与此同时,去年的进口规模也创下纪录,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我认为,这种怪现象的背后,是国内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严重背离。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不但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甚至还远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只能是增产越多,亏损越多。那么,针对这些矛盾,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呢?其实,无论增加进口,还是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逻辑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农民怎么办?他们将来的生计如何解决?

    我想,当前最应加强的就是农业供给关系,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为此,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土地资源硬约束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关于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加快农业装备设施建设。这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和设施现代化,促进粗放的传统农业加快向产业化、生态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其次,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树立“大食品安全观”。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出现供求结构性矛盾,亟须改变过去片面重视提高产量的做法,树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大食品安全观”,更加重视品种、质量和安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农业向优质、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三,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重视“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培育大批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还要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良种培育等新技术开发和全方位应用,尽快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由政府采购的制度,推动现行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快向兼顾产量、质量、安全、可持续等多重目标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品种国际竞争力要提高

    海外网:刚才您在提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时强调最应加强的就是农业供给关系,那么目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就在于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供需不能平衡的矛盾呢?

    张晓波:其实,我认为供需不平衡一直存在。有的企业产能过盛,但相对地,市场气血不足。有的地方需求不多,但市场太活跃,供大于求。所以,供给侧的核心观点就是要把过盛的“能量”淘汰掉。我们知道,价格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市场需求。我们应该要充分地发挥价格的诱导机制,如果政府补贴特别多的话,农民自然种的也多了。如果吧粮食、日用原材料的价格降下来,改成别的形式。比如说直接给农民加大普惠金融的力度,比如增加转移支付功能,低息甚至零息贷款的话,农民的收入局能够相对稳定一些,负担也减轻了,自然很多需求也相对减少了。

    但是,如果现在人为地干预价格,尽管保护农民提供的粮食最低的收购价。但是如果最低收购价比国际的高很多的话,那肯定会出现问题。因为你这高,有人就会悄悄从别国边境想办法偷运粮食过来,就自然而然会出现走私、腐败等大问题。
    海外网:我们知道,三农问题每年都是中央的1号文件重中之重。在近日发布的《“十三五”纲要》中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那么,您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有哪些问题,该如何转变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结构改革?

    张晓波: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滞后的。现在我们强调要加快补齐这块“短板”,首先应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多途径有效供给。主要措施我认为有三方面:其一,要注重提高粮食产能。“从长远来看,要加快划定和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二,要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其三,要注重农技和经营方式创新。“现代农业也是高产高效的农业,通过多途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促进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其次,就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中国人跟风从澳洲、从新西兰购买较好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大豆、玉米、牛奶等产量过盛。怎么调整市场尤为关键。我认为应当发挥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时候放开一部分进口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像大豆,其实依赖国际市场没有什么坏处。我们国家的大豆的储量其实是稳定的。腾出土地你可以种更适合国内市场的这些品种。但要保障小麦、稻米这样基本的农作物自给自足。因为如果中国欠收的话,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大麦的国际市场价格,国际贸易量比较低,别的国家不一定能出口那么多来满足需求。

    再有就是品种的问题。大豆本来是咱们中国的产品。但是美国人七八十年代,从中国把好的种子资源带到美国,之后做了转因的技术,提高豆的含油量。国内的品种也相继开发出来,但如果炼油的话,美国的大豆出油量比中国要高很多。所以现在中国只要是炼油食用油用的大豆都是靠进口的。当然,做豆腐这些大豆还是国内的。现在中国最大的差距,主要是优质资源的竞争力。中国的种子技术比美国要差很多。

    海外网:您刚才说到品种问题,我们知道您刚刚从埃及调研回来,您觉得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不同的资源市场,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张晓波:你说的这点非常重要。我看到“十三五”规划最后一点就讲了国际合作的问题。我们应该要主动适应农业新常态,将深入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来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加大农业引进人才和技术的力度。大力实施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引进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人才。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科研单位、研发企业引进境外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装备及良种繁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专利。建立一批国外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区,加快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本着援助的思想,我觉得我国应该把优质的农业技术、农机设备提供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农业问题。这样既帮了别人也帮了自己。这样还能解决中国产量过盛的问题。人一旦有了吃的,下一步就买日用品,吃饱饭了,农民就会开始考虑物质的需求。这样一来更会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所以要把这帐算清楚。我们现在有些误区,非要做一些形象工程。比如说建体育馆,非洲几乎每个国家中国都是建了大体育馆。但是这些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这样的场馆维修起来都是问题。举例来说,我去坦桑就出现这个问题。国家援助之后建了体育馆,派中国北建汽公司在那维护,而且维修成本很高。

    海外网:您的意思是说要按照实际需求出发,不能仅仅抓“面子工程”。

    张晓波:是的。其实建体育馆,钱花出去了却是也能看到效果,但是却忽略实际需求。如果是加强国际农业合作,虽然会跟很多小农户打交道,操作成本也高,但真正长久地惠及老百姓,而不是每换一届政府就有新的基建项目的投入,农民的感情是不会有变化的。涉及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会很诚心的把你当朋友。这样也会把中国的农机业给推出海外,增强我国的农业技术优势。

    完成精准脱贫任务 社会公共服务体制要完善

    海外网:我们了解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您认为在措施推行中会遇上什么困难?

    张晓波:脱贫任务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可以说,全世界没一个国家能成功的。就连美国现在也有很多穷人,在街上要饭。所以解决贫困,没有几十年可能解决不了。

    我们知道管理学上讲“二八定律”。越往后,你不是解决20%的问题,可能是80%的利,这对于贫困的人群就非常远。比如说一个山头上住三四户,没水没电,解决这个问题成本及其高。所以这时候就要想不同的思路,你要解决下一代的问题,其实是要长远要解决贫困,关键还是人力资本,这是措施推行中可能遇上的问题。我认为,让每个孩子,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从出生时就提供优质的营养,等到有疾病时,有好的医疗措施能解决才能够精准脱贫。这是一系列社会对于农民问题体制完善,不是单靠一个环节就可以解决了的。

    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是因病致穷为主。我在调研时曾遇到,全家唯一的劳动力因工伤没钱及时医治,全家立刻就穷了,一个劳动力也没有。他今后娶媳妇可能也娶不了,人生也就只能等着社会救济或者自生自灭。所以,这样看来,政府应该及时完善一些公共措施,农民工就业的政策,这里面主要是工伤保险。增加最低收入保障,彻底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其实稍微增加一点,很多农村的老人或者伤残的青壮年的福利就会增加很多,也减轻他们家人、子女的负担。

    海外网:您刚才提到公共医疗、教育、养老等,您认为政府要做哪些措施来完善公共服务?

    张晓波: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清单,明确政府的职责,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是“十三五”要做的一件大事,政府到底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收入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十三五”提出来累计要达到5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和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提高到90%。

    第二是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教育主要是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要提高到10.8年。同时我们还要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计划,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在“十三五”期间要提高1岁。

    海外网:那么,您对于提高农民工等群体收入渠道上有什么建议?

    张晓波:我想应该要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其实这几年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进步很快,过去十年,你去看各种数据,农村的农民工的收入,增速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收入的增速,原因之一就是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劳动力短缺的一个阶段,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形式转变了。而贫困人口最大的资产就是人力资本,如果你能让他工资幅度保障稳定的上升,有稳定的工作,工资上升的幅度超过gdp,那他的福利肯定在上升,所以这些年,城乡差别尤其这六七年来,各种指标在缩小。只要有好的就业机会,农民都不闲着,每天都回去干活,工资也反映了市场需求。

    海外网:那么,您认为实现“精准脱贫”关键是否在于提升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张晓波: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开掘富源。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对开展精准扶贫,多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老乡要致富,还得靠产业。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将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其目的就是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地区增加造血功能,解决长远问题。唯有“造血功能”强了,农民才能真正脱贫。

    另一方面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为什么负面效果呢?比如说给贫困村拨款了一百万,由村长来决定是否用于危房改造还是其他别的项目,那么危房该怎样鉴定?如果,村长书记把自家亲戚的房子算危房,拨款来盖。反而真正最穷的人房子都没有,会让他们政府的不满更大,幸福感下降觉得不公平。所以我们调研的时候,就变成一说北京来的,很多人就开始跟你抱怨跟你哭。所以很多好心不一定办好事,一旦给你资源,大家就开始争资源,矛盾自然就激发出来了,这主要是与分配资源有关。

    海外网:那您觉得如何能解决这样的负面问题?

    张晓波:这是个世界性难题。我认为,首先要把信息真正公开,因为不透明,所以产生误会。如果所有资料大家都可以查到,大家的猜忌也会少了。如果村长、书记也不敢腐败,因为总觉得有人在监督他。其二是要建立扶贫机制,没有一个监督机制,数据也不透明化,这就会让不法分子钻漏洞,老百姓也跟着遭殃。
    海外网:我们知道,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那会,我国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这里我想有这么几个关键点,一个就是农用地这一块,农民的这个承包地,承包的耕地,承包的林地,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他的权能进一步丰富。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30年,农民获得的这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是在不断扩大的,那么根据2007年的《物权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其实部分权能的理念一部分具体表现形式,其实也给农民了。你比如说流转、出租、入股经营,这些实际上也给农民了,但是其中有一个权呢,一直没有给农民,就是抵押担保。这条规定,就跟我们的《物权法》和《担保法》都是相冲突的,所以要修改法律,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扩大,其实也就是增加一个抵押担保权。

    从农村的建设用地来看,在符合规划和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跟国有土地可以同地同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按照我们现在的制度规定,就是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到哪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就可以均为国家所有,不管你是农用地,还是集体建设种地,还是宅基地。因为城市的建设项目它只能使你使用国有土地,不能使你使用集体土地。

    那么现在就是提出来,如果是符合规划的话,城市化规划拓展到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已经存在了集体地,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征收。这个时候的集体土地,就可以跟国有土地一样上市交易。所以这一次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里面,把这个集体土地上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

    第三块地就是宅基地,大家非常关心宅基地的改革,因为宅基地的量非常大,但是宅基地制度改革是非常谨慎的,应该说目前还是局限于宅基地上面的房,就是农房。所以这次是对农民住房财政权提的比较多,农民住房财政权可以抵押担保,可以流转交易。这次就是对农房的流转交易,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交易,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所以说下一步,就是我个人认为就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不会有,就是这个尺度不会太大,这是第三块地。

    还有第四块地就是征地制度改革。下一步就是征地制度改革,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要提高农民,在这个土地增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所以要完善这个耕地价格的行政价格。下一步我们就是要提高农民在这个土地增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但是分多少?怎么去分?这就非常微妙,这就涉及到我们这个城市方案的那个融资问题,涉及到我们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谨慎。

    开展“互联网 农村” 银行配套业务要创新

    海外网:互联网 在“十二五”已经充分说明了,近日发布的“十三五”纲要中就提到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您认为如何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张晓波:我觉得,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应当注重“双轮驱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合力。互联网金融机构天生带有“草根”特性,生来就是为“草根”阶层服务的。而传统金融机构在各种竞争压力下,也在积极推动网点和服务下沉。”

    当然,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仅靠政策鼓励远远不够,还需要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金融支农,不能硬逼着各类机构去做,只有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它们才能真正真心做普惠金融。近年来,各类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发现农村金融大有可为,通过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找准客户定位,业务做得很好,在商业运作与金融支农方面找到了共赢之路。

    农行广东分行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探索出了“银行 公司 农户”的新型贷款模式。比如农行与当地的农业食品企业天农公司合作,共同筛选合作农户,由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农业银行向农户发放单户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贷款。2009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70笔,金额超亿元,带动2000多户农户发展肉鸡养殖,户均增收约30000元。

    同样的,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是关键环节。而农户往往最缺的就是启动资金及获得信贷启动资金的有效抵押物。如何找到破解之道,考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能力。只要找到一条银行、企业、农户的共赢之路,才能使金融的“造血”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海外网:刚才您谈到,农村金融推行有一定困难,那您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好建议吗?

    张晓波:首先一个是要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

    其次,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制定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就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现在说产业集群,融资或者产业链融资,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有一个前提,地方要先形成产业链,这里面涉及有上下流的关系。利用内部信息的透明来解决融资的问题。

    此外,还要大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纷纷涌现,农业的自身发展和各类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文件提出,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海外网:在您的设想中,什么是理想的“现代化农业”?您对“十三五”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是否有信心?

    张晓波:在我心中,理想的“现代化农业”是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理念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拓展价值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

    对于“十三五”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我是有信心的。我建议一定把改革的势头保留下去。这三十年来1号文件一直强调三农问题,每年总结新的问题,想办法找方案去解决,迎接挑战,这个态度很重要。要切实地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此外,还要相信老百姓的力量,相信他们的聪明才智,多去鼓励试点,鼓励创新,最后把人才汇聚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30多年走过来最成功的经验,总是以务实的态度,采取逐步实验的方法,由点到面来推广。中国地区间差异性大,用在北方经验不一定适合南方。经济也是,这叫冰火两重天。南方经济就非常好,但是北方尤其是东北看就有些衰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拿一张要放给所有人看病,热症冷症都用一个药,那肯定出错。所以,要鼓励、允许各地方政府创新和探索,多交流好的经验。我觉得如果能保持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中国农业肯定有更大更强的发展。

    海外网:好的,谢谢您今天接受采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