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职业导师平台,筑梦职业生涯规划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mba“一对一职业导师”项目于2017年11月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发起,旨在帮助学生们在职业规划方面拓宽视野、提升思维高度、深入了解行业及商业环境、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未来做好规划和准备,伴随mba人生成长,激发双方更大能量。每一对导师与学生的匹配都开启一段相互学习、彼此收获成长的旅程。这段经历流淌着岁月的沉淀,镌刻着燕园的印记,静下来聆听,时间便会回去,然后停留在某个心与心对话的时刻,历久弥新。
2020年4月25日北大国发院全日制mba专题分享在线举行,活动围绕北大国发院mba职业发展服务和全日制mba一对一导师项目中导师与同学的收获与分享展开。本次活动请到了北大国发院18级全日制mba同学廖永合珊和她的职业导师施国敏来进行分享。本文根据两位嘉宾现场分享的观点来进行总结和整理。
mba职业导师的选择与匹配
施国敏老师,国际投行风险合伙人,医疗基金合伙人,北京大学医学硕士、法学硕士,曾任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基金创始团队成员。
廖永合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2018级全日制mba学生,先后任职于华熙生物科技、辉瑞制药、诺华等国际知名跨国制药公司,具备丰富的医药投资经验,现就职于科睿唯安,负责生命科学和制药亚太区咨询服务。
“选择您是偶然也是必然”
每当谈到自己的职业导师施国敏老师,廖永合珊同学仿佛都有说不完的话。谈到她是如何从200多位优秀的职业导师中选择了施老师,廖永合珊表示:“首先感谢bimba职业发展部的职业导师项目,可以为我选到心仪的导师。选导时,导师名册可谓大咖云集,最后选择施老师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看眼缘。其次,施老师的医学背景和自己非常相似,另外学术加投资的职业经历和我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匹配。我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辅导是学生兴趣和择业的加总
已经连续三年担任北大国发院mba职业导师,施国敏导师对学生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非常了解。当提到如何开展自己的职业辅导工作时,他说道:“我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工作中可以更多地发挥兴趣和主动性。”施国敏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既包括日常交流,也包括任务性交流,比如撰写行业报告文章等等。另外,他还会根据学生的背景、能力以及时间安排给学生布置任务,形式并不局限,比如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和投资会议,还包括创业大赛和项目分析等。对于廖永合珊,施老师曾安排她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两篇关于生物类似药相关的学术和商业性兼具的行业报告,深受业内好评。巧的是,这份报告刚好对她之后在科睿唯安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助力。
在谈到如何提升学生的商业环境认知时,施老师表示会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推荐学生参加专业的医疗服务相关行业会议和企业参访沟通等,这样就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给学生更多的行业接触机会。这样,学生未来择业就会对各种环境和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再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相关的职业经验。
一项科研任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廖永合珊在mba伦敦创新创业模块修学期间,一方面需要完成大量的课业任务,一方面要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施老师布置的行业报告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她后来回忆道:“这个报告兼具复杂性、实战性、学术分析性和时间的多重挑战,对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因为报告涉及大量数据和案例分析,廖永合珊需要克服时差问题进行三方对话,团队作业以及联合专家访谈。最后在施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报告,并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廖永合珊有机会深入科睿唯安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沟通,也顺理成章和公司同事有了更深的接触。这为之后入职该企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长过程中什么素质最为关键
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成功的要素却异构同质。施国敏导师认为首先要在一定的方向和领域设定一个相对长远的目标。施老师坦言自己的职业过往一直都在“转行”,本科是临床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实习了两年半,之后去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做销售市场,之后攻读生物医学研究生,专业是生物信息学,从事心衰的发病机制研究。从学校再次毕业后,又一次转行任职投行,但是几次转行以来不变的是热爱的医疗健康行业。当行业和领域选定之后,就能够在本行业领域向纵深发展。
其次,施国敏导师认为在确定大的方向后要能够根据兴趣做好未来几年规划。“我当时定位了两个方向,投行和咨询,因为相对而言只有站在一个高的位置,才更有可能拥有全面也更有深度的视角。很多时候,一个项目接触的时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比如一两周之内需要形成专业的关键意见,需要通过和很多行业专家探讨,进而梳理和形成自己的意见,使自己快速成长。”
最后是主动学习,施老师分享道:“我在学校的时候还算是一个积极主动上进的学生。在校时,我既参加研究生会,也是校研究生会博士生部的部长,工学院的研究生会副主席和北大生命科学产业协会的第二任会长,带领同学做很多创新创业大赛,非常积极地参与业内会议。另外,我当时还旁听了北大的许多其他经济金融类课程,这对之后的发展都非常有助益。”
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不断向您看齐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职业导师带给学生的价值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完全涵盖。当谈到职业导师带给自己的帮助时,廖永合珊表示比起施国敏导师老师带给她的“硬资源”,比如辅助完成职业规划,高质量实习推荐以及资深专家引荐等,“软资源”却更有意义,而且可能带给自己的是终身的价值,那就是施老师榜样的力量。除了在医疗投资领域有所建树以外,施老师还是一个资深书评人,而且保持每年超过一百本的阅读量,并能内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刚刚认识廖永合珊时,施老师寄给她厚厚一摞书,其中包含投资、咨询和整个行业分析,希望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构建体系,掌握相关技能。对此廖永合珊表示:“施老师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而我也希望能够不断提高自己,能够持续给身边的人带来帮助和正能量。有的同学希望导师能够匹配一些资源,但我觉得导师自身就能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由于人生经历而形成的经验带给你更多可以终身受益的东西。”
主动管理,保持热情
最后针对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的种种焦虑和迷茫,施老师给出了以下三个建议:“首先一定要有主动性。如果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那就要为此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被迫等待导师或者上司布置任务,因为只有自己主动,事情本身才能推动得更快。”第二,要意识地培养行业所需的人脉和资源,或者说管理导师和上司。比如在廖永合珊实习前期和施国敏老师做了大量的沟通交流,专门列出目标企业清单,这对后期导师引荐规划出了非常清晰的蓝图。第三,要保持热情,有持续性和目标感。
职业导师教育是成就人,塑造人的过程,正如合珊同学在分享过程中谈到的,导师的意义不止步于表面,更是岁月沉淀的价值在个人身上的展现。每一位导师都就像走过漫漫的长夜路,身披星晖戴月归人。他们的言传身教本身就为同学们树立了未来的榜样,正如汪国真在诗中写到——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片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荀子·修身篇有语: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意思是能够恰当地指出我的不足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而君子尊崇老师亲近益友。对于多数mba学生而言,再次回归教育不仅希望得到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希望实现思维和格局的提升。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得到专注时间的量化,而后者则更多地来自于不断的自我觉察和外界的反馈。有趣的是,人生在时间的维度上不断展开,来自外界的声音就越是纷繁复杂,一个方向没有打好,大概率意味着某个时间长度后的打马回程。但当把经历放到两个不重叠的时间轨道上匹配,情况则将大为不同。你走过的路正是我打算到达的目的地,你曾经路过的风景即使历经岁月,也依旧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正如陈春花老师对职业导师项目最恰当的解释——让现在最优秀的人遇见未来最优秀的人。终究而言,师生是一场遇见,我在你的困惑中看到自己的模样,你在我的过往中看到你未来的方向。